华商网讯 黄河九曲,奔流不息。在黄河最后一道弯曾几度决口、风沙肆虐的兰考大地,一种精神与一条大河的命运紧密相连。自古以来,黄河便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而兰考河段因其频繁的决口泛滥而声名远扬。尤其是清咸丰五年(1855年)6月,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附近)的决口,更是改写了黄河入海的历史。从此,兰考东坝头成为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最后一道险弯。9月19日上午,华商网记者跟随“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兰考县,追忆“人民公仆”焦裕禄,看幸福河下兰考新画卷。
昔日,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与“三害”抗争,为改变贫困面貌燃尽生命;今日,兰考人民秉承其志,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下,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崭新篇章。
历史的回响:焦裕禄的黄河治理初心
时间回溯到1962年,兰考因黄河泛滥遗留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横行,百姓苦不堪言。焦裕禄到任后,将治理黄河水患带来的灾难作为首要使命。他踏遍兰考每寸土地,查风口、探流沙、观水情,其科学求实的调研,正是为了从根本上驯服黄河带来的苦难,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带领群众广植泡桐,以“贴了膏药、扎了针”(翻淤压碱、种树固沙)的方式,锁住了风沙,改良了盐碱地。这些举措不仅是为了应对眼前困境,更深层次体现了他希望黄河沿岸土地重焕生机、造福于民的远见卓识。他生前念念不忘的,正是让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让这片土地因黄河而兴而非因黄河而困。
时代的接力:从“除害”到“兴利”,幸福河畔展新颜
跨越半个多世纪,焦裕禄的梦想正在变为现实。兰考已从当年的贫困县跃变为脱贫典范和乡村振兴的先行区。古老的黄河水患得到根本性治理,黄河安澜已成为现实基础。
如今,兰考的发展战略与“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国家愿景高度契合:
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以“焦桐”为代表的防风固沙林体系持续完善,成为黄河沿岸绿色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守护着沿岸生态安全。
因水而兴的产业蓬勃发展:依托黄河水资源和改良后的土地,兰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昔日的苦难沙地,变成了高产农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黄河滩区迁建后,百姓安居乐业,生态观光、文化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文化精神历久弥新:焦裕禄精神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焦裕禄纪念馆、“焦桐”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和黄河文化地标,吸引无数人前来汲取精神力量,感受黄河儿女的奋斗历程。
未来的愿景:永续传承,幸福长流
兰考的实践深刻证明,从焦裕禄时期致力于消除黄河水患之“害”,到今天系统谋划黄河永续发展之“利”,一脉相承的是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对“幸福河”内涵的不懈追求。
当前,兰考正继续弘扬焦裕禄精神,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落在实处。通过持续推进生态修复、发展绿色产业、挖掘文化价值,确保黄河安澜,让黄河之水真正成为滋养人民、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源。
焦裕禄同志生前未能亲眼看到黄河水清岸绿、百姓富足安康的景象,但他播下的精神种子和希望之火,已在黄河岸边蔚然成荫、生生不息。他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兰考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守护母亲河,建设幸福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编辑:张洋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林公堤,安澜梦:从林则徐到新时代的黄河守护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