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的历史,始终与黄河紧密相连,既受其滋养,亦历经磨难,是一部与黄河“共生共治”的壮阔史诗。
“黄河之患,尤以开封为甚。”据史料记载,黄河在开封段的决口频次,占其历史总决口数的五分之一。
9月19日下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开封市北部的黄河沿岸,探访这座古城与黄河交织的沧桑历史与治理新貌。
黑岗口记事广场默默诉说着曾经的洪灾记忆;林则徐治河广场则见证了古人治水的智慧与决心。
近年来,随着系统化防洪工程和预警监测体系的不断完善,黄河安全度汛能力显著提升,长久安澜正从愿景走向现实。
频仍水患:刻印在土地深处的记忆
开封独有的“城摞城”奇观,正是黄河屡次泛滥所留下的深刻印记。
在黑岗口记事广场,一组以年份为造型的雕塑,标记了黄河三次重大决口事件:
1636年,明崇祯九年六月,因河床持续抬高、水流剧烈冲刷,黄河于黑岗口决堤……百姓流离失所;
1644年,明崇祯十五年九月,朱家寨、马家口相继溃堤……开封全城遭淹,水深数丈,死亡超过三十万人;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黑岗口四日内水位急涨2.34米,共17处堤防溃决,殃及河南、山东、安徽三省的二十四个州县。
黄河在此频繁决口,给开封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其影响不仅限于城区,上下游河段历史上也屡遭冲击。
开封段黄河属于下游河道,以“宽、浅、散、乱”著称,河势游荡不定,是典型的“地上悬河”,也被称为“豆腐腰”段。
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两千余年间,黄河有记载的决溢达1590次,其中338次发生在开封,重大改道26次。
开封段决口频率高达黄河总决口数的五分之一以上,是下游其他堤段平均水平的三十倍。
因此古籍《行金水患》中写道:“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黑岗口险工,经多次加固与改建,已成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重要屏障。
然而,广场上的开封黄河淤积层模型仍清晰展示着“城摞城”现象背后的沉痛历史。
开封城曾十五次遭洪水围困,四次遭遇灭顶之灾,六座古城相继掩埋于黄土之下。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黄河的每一次改道与泛滥,都深刻影响着这座城市的命运。
危难时刻:民族英雄的治水丰碑
在黑岗口记事广场,一座石碑巍然矗立。
碑背黄河,正面镌刻两个苍劲大字:安澜。
“安澜”二字,取自林则徐《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一诗。
清道光十年(1830年)秋,林则徐出任湖北布政使,于京师重逢好友、两淮盐运使王凤生。
林则徐赋诗赞颂其治河功绩,诗中“河朔黄流长,安澜岁历四”,寄托了对黄河长治久安的真切期盼。
十一年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夏,黄河流域连降暴雨,张湾段决口,河南、安徽两省五府二十三州县遭受洪灾。开封城内水深三至四米,城外一片汪洋。
正赴伊犁戍边的林则徐,奉命转赴开封协助堵口工程。
次年二月,决口成功合龙。期间林则徐主持修筑黄河大堤共8756米。《清史稿·河渠志》载:“林则徐治河,筑月堤以固缕堤,防漫溢之患。”
他还主持修建柳园口39坝至41坝险工,解除豫皖两省八百余里泛区的洪灾威胁。
为纪念其功绩,百姓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林公堤”。2025年,“林公堤”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列为黄河水利遗产。
至今,“林公堤”仍是黄河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守护着沿岸安宁。
林则徐治河广场上立有一座高8.756米的雕像,象征其所筑大堤的长度,永铭其功。
现代守护:智慧筑牢防洪新长城
在这里,既可领略“地上悬河”的震撼,也能欣赏黄河蜿蜒奔腾的壮阔景象。
生态廊道、文化广场与普法长廊沿堤铺展,娓娓讲述开封与黄河的千年故事。
黄河安澜的背后,是现代治水体系的持续建设与完善。
如今,从黑岗口提灌站引出的黄河水,正润泽着万亩良田,滋养着这片富饶土地。
昔日的“害河”已成为润泽一方的“利河”。“百里荒沙”的景象早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和美画卷。
编辑:张洋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黄河玉门号子”和玉门无关? 来源于河南省荥阳市的玉门古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