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三代人68年接力护一泓清水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河南淅川:三代人68年接力护一泓清水
作者:  徐 聪 陈琰炜

  南阳网讯 (全媒体记者徐 聪 陈琰炜)10月12日,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渠首民兵连的陈博韬熟练地操控着一架无人机巡飞,摄像头可识别漂浮物和排污口,效率提高10倍。陈博韬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守山护水的先辈,一家三代人68年接力坚守,将青春和情怀融入北送的一泓清水。

  

  “让京津及沿线人民吃上放心水,是我们渠首群众的责任。”陈博韬一直把领袖的殷殷嘱托牢记心间。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守好这一库碧水。陈博韬一家三代接力护水,正是我市践行“两山”理念,从守护生命线的高度,精心呵护水源区、建设生态涵养带的生动注脚。

  

  爷爷陈同龄,是1958年投身丹江口大坝建设的10万民工中的一员。满怀“向北方供水”的美好憧憬,他们靠着肩扛手推,在悬崖峭壁间开凿出了导流渠,为大坝夯下了最坚实的第一方基石。其间,他推坏了17辆独轮车,磨穿了20多双草鞋。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

  

  父亲陈人范,1984年扛着爷爷留下的铁镐,走进了一片荒芜的太子山林场。山有多绿,水就有多清,太子山林场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才来护林队时,大家住的是草棚,山上水、电、路都没有,吃饭靠开荒。今年61岁的陈人范说,当时石漠化严重,满山都是石头,只能靠双手将水和土一点点拉上山。大家从石头缝里凿出一片新天地,累计造林3万多亩,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到92%。

  

  “老辈人靠脚步丈量山林,我们用科技守护青山绿水。”2024年,陈博韬继承了先辈的事业,他和战友们引进了智能监测系统,构建起“天上无人机、水面巡逻船、水下机器人、岸上有监控”的立体巡护体系。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对506平方公里水源区、1050公里库岸线的有效监控,水质预警准确率达95%以上。

  

  在渠首守护清水的不仅有陈博韬这样的民兵,还有“渠首银发志愿服务队”的退休老干部、“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的团员和少先队员,大家联合护水,带动库区群众积极参与。如今,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部分区域达到Ⅰ类,1亿多人民持续喝上纯净甘甜的放心水。

  

  碧水长流,守望如初。陈博韬表示:“为了一泓清水,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