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 陈东) 泥土是最好的课本,汗水是最真实的收获。当鞋底深深陷入雨后的黏土,当泥点欢快地溅上裤脚,南召县马市坪乡西大庄小学的同学们在这个秋天收获了一份特殊的“宝藏”。9月25日,连续降雨后的劳动基地“百草园”里,一堂别开生面的劳动课正在上演。
雨后初霁,百草园里湿润的泥土散发着特有的清新气息,踩上去柔软而有“韧劲”。郑晓菲老师没有急于让学生们动手,而是先引导他们感受泥土:“大家摸摸这泥土,它又湿又黏,正是因为有了它的滋养,花生才会在地下长得如此饱满。”话音刚落,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跳进田里。有的直接赤脚上阵,感受泥浆从脚趾缝溢出的奇妙触感;有的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花生秧连根拔起。泥点飞溅到裤腿上,笑容却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看!像宝藏一样!”六年级学生王亚轩举起一颗沾满泥粒的花生,脸上写满了成就感。在他看来,泥土弄脏了衣服,却带来了发现的喜悦。
劳作中,老师们巧妙地将泥土变为活的教材。郭志炜老师指着花生根须告诉学生:“花生的根要扎进泥土深处才能吸收养分,学习也一样,要沉得下心,才能学到真知识。”学生们一边聆听,一边用手搓揉着泥土,观察它从湿润团块变成松散颗粒的变化过程。这堂劳动课并未随着花生入筐而结束。师生们捧着满筐的花生回到校园,开始了从“带泥”到“净果”的过程,随后还将一起清洗、烹煮花生,让劳动教育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完整延伸。
“我们原本担心雨后泥泞会影响收获,但结果恰恰相反,”该校校长陈东表示,“这堂特别的课让学生们切身懂得了‘泥土孕育生命’的道理。这些带泥的花生,比任何课本都更能让孩子们明白,粮食从土地里来,劳动需要付出汗水。”
近年来,该校的劳动教育正以全新姿态回归教育视野核心。自2020年劳动课正式成为该校一门独立课程,学校努力探索特色劳动教育模式,将生活场景变为育人课堂。当城市的孩子被水泥森林温柔包裹,这片亲手开垦的百草园,成为他们精神版图上最生机勃勃的坐标。它无言昭示:空白土地终将被信念染绿,而所有深埋的期望与汗水,终将化为生命破土而出的惊喜。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