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千年治黄志谱写“幸福河”新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千年治黄志谱写“幸福河”新篇
作者:  

  际在线河南消息(记者 万庆丽):黄河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但也给下游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尤其是下游经过郑州桃花峪之后,主要流经平原。这里河宽、水缓,泥沙堆积严重,所以容易发生决口、改道,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数千年来,黄河就像一把高悬于中华民族头顶的利剑,人们始终在同黄河灾害作斗争,可以说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就是一部治国史。


6a9615bc288a81f6f2f372485032300f_c43c03b4ed91434e8b26ccdf6ce282b8.900x675.jpg


  东坝头镇黄河最后一道弯 摄影 万庆丽

  

  9月19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抵达开封,从兰考黄河九曲最后一弯到林公堤遗址,从焦裕禄纪念园到数字化防汛指挥中心,一场跨越时空的治黄精神传承之旅在此展开。

  

  兰考的“黄河之子”

  

  由于泥沙淤积严重,黄河兰考段虽然只有25公里,不足黄河千分之五的流程,却是决口最多的地段之一,多达143次。近代以来,黄河最大的一次决口,即铜瓦厢决口,就发生在兰考境内。黄河在兰考的多次决口,其结果就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的形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24万亩、涝地36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而当时兰考的耕地面积不足100万亩。严重的“三害”,导致了数百年来兰考老百姓的极度贫穷。

  

  在兰考黄河最后一弯,焦裕禄纪念园的松柏无声诉说着治河传奇。


690a13016c3a0c8833903bd0a2263914_78321401e3364f129bc378602d181c47.900x675.jpg


  焦裕禄骑过的自行车和骑行调研图 摄影 万庆丽

  

  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工作,面对多重的困难,他忍着肝痛、背着干粮、拄着棍子,与“三害”调查队一起,长途跋涉5000多里,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办法,拼上老命,大干了一场,生生救活了无望中的几十万兰考百姓。他总结出“扎针贴膏药”治理沙丘的办法,带头植树造林,广栽泡桐树,如今已成为兰考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焦裕禄虽然走了,但他却树立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永恒的精神丰碑。

  

  如今,站在东坝头镇黄河最后一道弯的观澜台上,昔日风沙肆虐的盐碱地已被万亩绿荫覆盖,成为展现“黄河安澜”的生态地标。如今的兰考已经找不到过去黄沙飞扬的景象了。

  

  林公堤里的历史风骨

  

  提到民族英雄林则徐,最让大家熟悉的就是他所领导的虎门销烟,那么,林则徐跟开封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在开封的黄河岸边会有林则徐的雕像呢?

  

  在林则徐治河文化广场,采风团触摸到林则徐在开封治黄的历史足迹。


70d60965d4a9b6bc2b5b8b5133abdf1a_c6e1031e95284b93a3311d9dc27255d2.900x675.jpg


  “数字造型” 摄影 万庆丽

  

  1841年黄河决口,林则徐临危受命,前往开封协助堵塞张湾决口。在这期间,林则徐率众修筑了8756米的黄河大堤。同时,在林则徐主持下,当时还修筑了柳园口险工39坝至41坝,在坝下堵口合龙,从而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个州县800里泛区人民的疾苦。


dbd3d5ab1398e0e214e9d7ac249b967c_9dd032c1c3884493b2523e4d861343c7.900x675.jpg


  林则徐治黄雕像 摄影 万庆丽

  

  为纪念林则徐治黄功绩,开封人民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林公堤”。林公堤已经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到今天仍在使用。林公堤不仅是守护开封的重要的堤防,也是著名的文物保护单位,继续守护开封黄河的安澜。

  

  在林则徐治河广场上,如今矗立着一座高8.756米的林则徐雕像。这个高度,呼应着林则徐修建的8756米黄河大堤的长度。

  

  如今,这里的黑岗口记事广场静对滔滔黄河,林则徐手书“安澜”二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

  

  智慧防汛“治黄人”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开封黄河河段更是“豆腐腰中的豆腐腰”,而黑岗口段历来是开封段中的险要地段。


00872dcc0e758a17944227834311ed32_b79ce975f78a4001bdfe011e3efd1a03.900x675.jpg


  淤积层模型 摄影 万庆丽

  

  在黑岗口黄河纪事广场,三组代指黑岗口历史上的3次大决口年份的“数字造型”,深刻表现了黄河决口给开封带来的深重灾难,淤积层模型又直观说明了开封“城摞城”奇观由来。

  

  近年来,随着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黄河安全度汛有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不再是梦想。

  

  黄河开封河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开封一代一代“治黄人”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目前,“十四五”防洪工程16处建设项目全部完工,且全部通过投入使用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


5a7532ef90acefc1f039fe973c3d8c4a_27d04225b21b418da04d24dc9f129c27.900x675.jpg


  黑岗口黄河美景 摄影 万庆丽

  

  同时,河务部门夯实度汛关键要素,完成132道坝的根石探测、14处水毁修复和临时度汛处置项目。当地组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5支,储备石料22万立方米,参加“使命—2025开封防汛应急综合演练”。开封市充分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做好工程巡查防守,科学处置8处工程47道坝险情93次,确保工程安全和滩区安全。

  

  滔滔万里长河,一路奔腾入海。开封,这座曾遭受黄河338次决口灾难、历经“城摞城”悲壮历史的古都,如今正见证着黄河由泛滥到安澜的时代转折,也见证着中国人民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编辑:徐振鑫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