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这屋后山墙有点渗水,赶紧把防汛沙袋堆上!”8月中旬,内乡县大桥乡党员突击队队员顶着烈日,在灵山村独居老人家帮忙加固房屋。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又遇持续高温天气,大桥乡创新“防汛隐患动态清、高温作业严管控、田间地头安全课”工作模式,用“泥土味”的举措守护群众“安全感”。
“雨前排查+雨中巡查”:把防汛堤筑在群众家门口
“河道清淤要清到‘底朝天’,不能留半点杂物!”在湍河大桥乡段,乡农业中心主任带着施工队清理河道,汗水顺着安全帽带往下滴。该乡组建15支“党员防汛先锋队”,对全乡河流、水库开展“拉网式”排查,用“竹竿探深浅、脚步量隐患”的土办法,建立“隐患点—责任人—整改时限”台账。针对山区易发生滑坡的隐患点,乡里在危险地段插“警示牌”、划“警戒区”,组织“铜锣预警队”,遇暴雨时敲锣挨家挨户通知转移。入汛以来,全乡已整改河道淤塞、排水不畅等隐患13处,储备防汛沙袋2000余个,用“未雨绸缪”换“雨中安心”。
“草帽课堂+凉棚歇脚点”:高温安全“凉”到心窝里
“老乡们,高温天干活别硬扛,头晕心慌赶紧到凉棚歇着!”在杨沟村的大棚基地,乡工作人员支起“草帽课堂”,给农户发《高温作业防护手册》,用“中暑掐人中、补水加淡盐”的土办法讲解急救知识。基地里,每个大棚旁都备着藿香正气水、绿豆汤,墙上贴着“上午早干、午后歇工”的作息表。在郭河村的建筑工地上,四川籍工人李师傅喝着绿豆汤说:“原以为乡下没这么讲究,没想到比城里工地还贴心!”目前全乡已检查企业高温防护措施12家,未发生一起中暑事件。
“田间地头+大喇叭”:安全知识“沾着泥土”入人心
“玉米仓要通风散热,农机加油别抽烟……”每天傍晚,大桥乡各村的“大喇叭”就成了“安全广播站”,乡应急办用方言播报安全常识,内容涵盖防汛、防火、防触电等。在郑营村的晒谷场边,驻村第一书记带着村民围着玉米堆开“板凳会”,用邻村“农机线路老化起火”的案例敲警钟,教大家“农机入库前先断电、秸秆堆放远离电线”。更接地气的是“安全网格员”制度。全乡划分179个网格,由村干部、农机手、老党员担任网格员,每周三开展“敲门行动”:帮养殖户检查降温风扇线路,提醒农户加固蔬菜大棚防风绳,给企业食堂讲“隔夜菜变质风险”。截至目前,网格员已排查农户安全隐患76处,整改率达100%,真正让安全知识从“纸上”落到“地上”。
夕阳西下,防汛沙袋在村头垒起整齐的“长城”,凉棚里的绿豆汤还冒着热气。大桥乡主抓安全的副乡长说:“安全生产就像种庄稼,既要防天灾,也要顺时令。我们把‘两高四着力’的要求细化到防汛沙袋的每一粒土、防暑汤的每一把绿豆里,用‘五聚五提’的实效守护好群众的‘夏安’。”(通讯员 刘航)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