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
作者:  江淑洁

让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

江淑洁

  

  市委七届九次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南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要将非遗保护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以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为抓手,将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探索出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活态传承、全域融合” 的特色路径,让沉睡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注入文化活力。

  

  将非遗保护纳入“三区一中心一高地” 战略布局,以制度创新为融合发展保驾护航。南阳出台《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规,建立“市级统筹、县区落实、景区联动”的三级工作机制;在资金保障方面,设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重点扶持玉雕、烙画、大调曲等28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专业院团、非遗传承人参与景区驻场演出。为破解非遗传承难题,南阳实施了“非遗+教育”计划,在全市32所中小学校开设玉雕技艺、剪纸等兴趣课程,建立15个非遗传承基地,培育青少年传承群体。这种“政策兜底+市场反哺”的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为文旅融合储备了人才资源。

  

  打破“博物馆式”保护的局限,将非遗元素植入旅游全场景,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在中心城区,卧龙岗文化园打造“三国非遗体验馆”,让三国文化从典籍走向体验;在县域层面,形成“一县一非遗”的特色IP,镇平县依托玉雕资源建成国际玉城景区,集原料交易、技艺展示、旅游购物于一体,年交易额突破80亿元,带动3万余名匠人就业;西峡县将 “屈原传说”与鹳河漂流结合,推出“端午龙舟赛+非遗展演”活动,年接待量增长40%。针对年轻消费群体,开发非遗文创产品,南阳烙画研究所与景区合作推出的烙画书签、汉服配饰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2000万元;“非遗+直播”模式让桐柏皮影、内乡唢呐等“老手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百万粉丝,带动线下体验热潮。

  

  推动非遗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构建“大文旅”发展生态。在中医药领域,结合中医药文化三位一体发展部署,将张仲景医药文化非遗项目与医圣文化园、艾草产业园区联动,开发中医理疗体验游线路,年接待养生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艾草制品销售额增长60%。在乡村振兴中,实施“非遗工坊+乡村旅游”计划,淅川县在移民新村设立“丹江鱼宴”非遗工坊,既保护了传统烹饪技艺,又通过“渔家美食+民宿”模式,让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社旗县赊店古镇修复传统酒坊、镖局等非遗场景,重现“万里茶道”繁华,2024年古镇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借助京宛对口协作平台,南阳非遗走出地域局限,在北京举办的“南阳非遗展”中,方城石猴、唐河刺绣等非遗项目与北京文旅企业达成合作,开发非遗研学旅游产品,全年接待北京游客超80万人次,实现“文化输出+旅游引流”双重效益。

  

  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为南阳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2024年,全市非遗相关文旅收入突破120亿元,占文化产业总收入的35%;带动非遗传承人及从业者超10万人,其中脱贫户占比达18%;南阳玉雕、张仲景医药文化等成为继“南水北调”之后的城市新名片。未来,南阳将进一步深化融合实践,建设“南阳非遗数字馆”,打造“伏牛山非遗走廊”,举办“中国南阳非遗国际论坛”,提升文化影响力,让非遗保护与文旅发展相互赋能,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持续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