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血脉梦回延安 滋养初心传承风骨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赓续血脉梦回延安 滋养初心传承风骨
作者:  邹大鹏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初识延安,是在中学教材里贺敬之的《回延安》。从那时起,“延安”这个革命圣地就总在梦里来去。每个共产党人心中都有一个“延安”。为什么是延安?延安所藏民族复兴密码何在?

  延安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带着历史的哲思,揣着初心的守望,来自总社各部门各单位、国内各分社和京外直属企业的102名专职党务干部,齐聚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新华社机关党委和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精心设计课程,安排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等,依托升级改造的清凉山新华社旧址展陈以及红色资源,开展党史、社史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员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足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红色新闻山”鉴往知来、淬炼作风,传承弦歌不辍、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以学促干提升本领“抱忠履谦、正位凝命”,从“胜利的出发点”走向更大的胜利,做总书记和党中央信得过、靠得住、用得上的新闻宣传尖兵。

  时代回响“到延安去”

  《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为《西行漫记》,记录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在陕甘宁边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中国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怎样生存下来并扩大了自己的队伍的呢?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斯诺在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中,抛出了“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并决心一探究竟。

  这些问题是那个时代的回响,也是本次培训班学员的求索。“一九三七年没有芬芳,没有花香,等待我们的将是弥漫全国的抗日烽火,将是决定民族生死存亡残酷的斗争!”在这篇《迎一九三七年》的文章中,一个叫穆亚才的15岁少年,在民族的寒冬风雪中,用笔点燃了理想的革命火种,他就是后来用9天走完13天路程奔赴延安的穆青。

  “到延安去!”的口号响彻云霄,数万像穆青一样的爱国青年,怀揣着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奔赴黄土高原上的革命熔炉。当时的延安就像一座灯塔,无论是丁玲、艾青等知名作家、诗人,还是高士其等红色科学家,以及写出《中国西北角》的范长江,甚至是漂洋过海来的国际友人白求恩,每个人眼中延安印象也许各异,但相同的是对信仰的执着。

  时隔近九十载,培训班学员重又“到延安去”。培训班开班动员给学员们提出4点学习要求,学理论筑牢忠诚、学党史强化修养、学社史赓续血脉、学党建提升本领。正如学院王东仓老师在《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和延安精神》授课中所讲,党中央在延安13年创造了辉煌业绩、培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面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永久教材”,学员们在新时代开启了寻根之旅、固本之旅、铸魂之旅,在每一个山壑、每一个窑洞中追寻红色记忆。

  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一孔窑洞狭仄昏暗,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发轫于此。远处,中共七大中央大礼堂旧址内,毛泽东亲笔为大会题写的主题词“同心同德”四个大字高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授课老师带领下,学员们齐声重温毛泽东在中共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提出的战斗口号,学党史增强“四个意识”。

  “当年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大多是唱着抗大校歌走向延安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曹琨《感悟红色歌曲中的革命精神》的授课新颖生动,他将党史韵咏于《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歌曲中,带领学员们学唱经典,深度解析当年的青年们为何“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要爬到延安”,用歌声讲述党的精神谱系,历史为什么选择延安。学员们五音入理、温故知新,唱出了千山万水不忘来时路、愈是艰险愈向前的新时代答卷。

  从“延安精神”中走来

  习近平总书记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强调,当年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全党同志要把老一辈革命家和共产党人留下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传承好发扬好,勇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参训学员在延安革命纪念馆聆听授课。王南/摄

  “延安精神”如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人流如织,学员们在一个个展陈中寻找“胜利的起点”。丁玲曾称延安“街衢清洁,植满槐桑;没有乞丐,也没有卖笑的女郎;不见烟馆,找不到赌场”“百事乐业,耕者有田”,延安时期“十个没有”的场景,在展馆的一张张旧照中,在粗布烂衣却精神抖擞的笑容里清晰可见。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内,一块巨石上雕刻着“实事求是”4个大字。走进“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主题教室,4扇大门造型别致,浮刻着“1935—1948”“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字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随着老师讲授和现场展陈,深深烙进了学员们心里。“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热情,敲打着我们的心灵,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大家纷纷感叹。

  本次培训精心设计了重回“精神家园”环节。延安清凉山记录了新华人为党的新闻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历史,更淬炼了新华人坚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涵养品德情操、严守纪律规矩的优良作风。

  “万众瞩目清凉山”红色大字嵌在山体上。头顶阳光、拾级而上,清凉山上翠绿掩映的简朴窑洞,与延河对岸的宝塔山遥遥相望,“清凉山新华通讯社旧址”红匾熠熠生辉。从“红色中华社”到“新中华社”再到“新华社”,学员们回顾峥嵘岁月,进一步记牢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红色地图,强化作风建设和品格书写,赓续着因党而生、为人民而立、随时代而兴的红色血脉,提升始终葆有与生俱来的忠诚、由内而外的拥护、毫不迟疑的看齐的行动自觉。

 续“烽火”为人民服务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

  这厚植的人民情怀从哪来?学员们在梁家河寻找着答案。细雨如丝,远山含黛,院外枣树的枝杈透过石院墙,挂着雨滴的红枣不时滚落在窑洞门口。“知青们当年要过跳蚤、饮食、劳动、思想‘四关’,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什么苦都吃,开荒、种地、铡草、拉煤、挑粪,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建沼气池……”当年房东刘金莲的讲述带着浓浓的延川口音,学员们听得滋滋入味,也深刻地感悟了习近平总书记心怀家国、躬身为民的初心所在。

参训学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聆听党课。王南/摄

  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做一个好党员”——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时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员们的谆谆教诲。延安宝塔旁,授课老师讲授了建党以来入党誓词具体内容的变迁和不变的宗旨,学员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牢记初心使命。在张思德巨型石雕下,大家齐声诵读《为人民服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使命的重要论述。“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也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1944年秋天,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看望新华社和《解放日报》新闻工作者时首次提出的要求,学员们知史爱社、重任在肩。

  让历史告诉现在,让历史启迪未来。

  延安四八烈士陵园内松柏成荫,汉白玉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学员们躬哀寄思,在老师的讲授中感悟烈士们高洁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的力量。如何做好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新时代新华人?清凉山的岁月虽已远去,延安的作风却永承初心。夕阳辉耀着山头的塔影,月色映照着河边的流萤……

  新华社机关党委负责同志在培训班结业式上提出,本次培训围绕“赓续红色血脉、淬炼政治忠诚”主题,结业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进一步深入学习党史、社史,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员们一致表示,“梦回延安”身上激荡着“烽火”,要将先辈们的高尚情操和优良作风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加强党性修养,“铸忠诚、正操守、严规矩、改作风、善作为”,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推动新华社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 (作者: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邹大鹏)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的中国经济专论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