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玉城
玉石智谷产业园
①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
②玉雕精品《红荷映日》
③玉雕智能化生产车间
④琳琅满目的金镶玉产品
伏牛山脉蕴玉韵,千年玉都起新潮。
9月28日,南阳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的鎏金帷幕在玉都镇平徐徐拉开,一块块历经千万年淬炼的玉石,在匠心与创新的交融中绽放出新的光彩。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玉+”战略的深度落地,从产业链条的迭代升级到数字浪潮中的电商崛起,这座不产玉却享誉“中国玉雕之乡”的小城,正以40万从业者的坚守与开拓,书写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传奇。
“玉+”战略破壁 焕发产业多元活力
以玉为媒,以南阳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为窗口,“玉+智能制造”“玉+时尚珠宝”“玉+文旅文创”等多元业态集中亮相,印证着“玉+”战略已成为镇平玉文化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玉+智能制造”:重塑生产格局,按下效率“加速键”。9月24日,在镇平县石佛寺镇的中慕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电脑雕刻车间内,200余台智能雕刻机与60多名雕刻师傅组成“人机协同”生产线,从设计图纸到成品手镯,将生产周期从3天压缩至4小时,精度误差不超0.01毫米。在玉雕成品展示厅内,涵盖全品类的6900余款标准化珠宝玉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我们不再是单纯的雕刻作坊,而是集智能生产、设计研发、多平台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慕晓柯介绍,目前每日发货量达5万余单,服务周边300余家商户。这背后,是“玉+智能制造”“玉+时尚珠宝”的硬核支撑。这种生产模式不仅提升了效率,更通过标准化生产保障了品质稳定性,有力助推玉文化产业上档升级、提质扩容。
“玉+文创”:文化赋能,让玉石承载更多时代内涵。在今年举办的镇平县玉文化产业文创系列展上,玉雕师仵欧的作品《人生如玉三部曲》一经展出便吸引众多关注。这件和田玉作品将传统技艺与创新理念相结合,既有古韵雅趣,又蕴含现代审美。玉雕师的创作实践,正是镇平推动“玉+文创”的生动缩影。镇平县建立珠宝玉雕文创中心,推动与故宫文创、周大生等知名品牌深度合作,开发出平安玉瓶、玉香囊等200余款文创产品,完成2000余件作品版权登记,申报专利15项;通过举办玉文化产业文创系列展、设计大赛等活动,催生出金镶玉、珠宝镶玉等多元创作方向,让传统工艺对接当代审美。
“玉+文旅”:沉浸体验,让玉文化“活”起来。今年“五一”期间,镇平县成功举办“玉见嘉年华”文旅主题活动,以“文化+娱乐+消费”的创新模式,打造了一场全民共享的文旅盛宴。活动深度融合镇平玉文化与沉浸式体验场景,设置玉雕非遗体验区,游客在传承人指导下感受玉石雕刻技艺;创新引入多元化互动项目,设置主题巡游、玉礼兑换等环节;线上直播同步呈现玉文化魅力,吸引数万观众“云参与”。这种“玉+文旅”的融合模式,让玉文化从橱窗里的展品变成了可参与的体验,实现线上线下双引流,为县域文旅产业升级和消费提振注入新动能。镇平县以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国际玉城等为主体,打造玉雕加工体验游、玉文化观光游、玉产品特色购物游等旅游线路;结合彭雪枫纪念馆、玉雕湾、中原荷花博览园等文旅景点,打造“玉+红色游”“玉+山水游”“玉+生态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丰富玉文化业态内涵。
全链升级攻坚 构建产业生态闭环
“镇平县‘玉料买天下、玉人走天下、玉器卖天下’的玉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正进一步向‘全链条布局、集群化发展’的产业生态迈进。近年来,我们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精准突破,从原料端标准化筑牢根基,到市场端全球化拓展空间,全力构建全链条发展格局,推动玉文化产业高质量跃升。”镇平县县长黄静说。
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前夕,镇平县杨营镇非洲翠生产深加工基地项目启动。该项目的建设是镇平县推动玉文化产业延链强链的又一重要举措,规划建设8000平方米厂房及配套设施,涵盖原石切割、设计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运营等全链条业务。项目建成后,将通过全链条环节直接拉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带动、全链发展、多方共赢的新格局,为镇平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原料保障是产业链的“第一公里”。镇平县正通过原石交易规范化建设工程破解原料瓶颈。规划建设和田玉原料竞拍标场,改造升级石佛寺老毕庄等原料市场,与阿里拍卖共建线上B2B交易平台,更组织企业参股海外玉石矿床开采,建立稳定供货源头。如今,全县玉石原料市场年供应量达1.5万吨,从非洲翠到和田玉,全球优质玉料在这里完成“最初一公里”的转化。
玉石加工的智能化正加速推进。镇平县以“智造供应链,服务全产业”为目标,通过重点项目牵引与技术创新突破,推动传统玉雕产业向现代化升级。总投资20亿元的玉石智谷产业园已进入多区交付阶段,一期30万平方米厂房已交付使用,50余家企业入驻试生产。这里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合作研发的六轴智能雕刻机,实现从设计到成品全自动化生产,并达成雕刻精度与效率双重提升。中慕智造项目一期已投产,每日线上发货量达5万余单;总投资12.5亿元的智能玉雕设备生产项目新近开工,将打造5条生产线,年产万台智能设备……镇平玉文化产业正实现从“人工主导”到“人机协同”的跨越,这些项目将串联起智能生产、电商销售、智慧物流全链条,为千亿级玉产业集群注入新质生产力。
下游市场的拓展也蹄疾步稳。目前,镇平玉器已形成“线下15个大型专业市场+4万余个门店摊位,线上2万余家网店”的立体销售网络。今年玉雕文化节期间,镇平县将与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洽谈,让镇平玉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项目引擎驱动 加速隆起产业高地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镇平县坚持项目为王的理念,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第一资源”,为项目建设提供全周期保障。该县全力抓好玉石智谷、玉原石交易市场和交易中心等40个重大项目建设,构建玉产业智能升级、玉文化创意体验、职教学院、玉文化旅游、玉石交易市场五大片区,推进玉产业工业化、数字化、智慧化,打造以大品牌、大集群、大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新高地。
重点园区的集群效应日益凸显。玉石智谷产业园作为省市重点项目,园区内不仅有智能生产区,还配套了电商供应链基地和智慧云仓,实现“生产+销售+物流”一体化服务。“政府推行‘领导包联+专班服务’机制,我们遇到的场地、物流问题,专班24小时内就能响应解决。”该项目有关负责人介绍,这种全流程服务让项目建设效率提升了40%。
招商引资的精准发力为项目储备后劲。镇平聚焦产业链薄弱环节,锁定智能装备、文创设计等领域的头部企业,开展“点对点”招商。今年以来,已招引12家优质企业入驻,其中玉娇珑年产100万件和田玉智能雕刻生产线项目即将投产,新型玉石建材一体化项目进入规划阶段。“我们不仅给政策优惠,更提供原料供应、人才对接等全链条支持,让企业来得放心、发展安心。”镇平县招商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项目建设的溢出效应不断释放。言石石文化专业园区11家入驻企业已实现产值超2亿元,玉雕大师创意园三期7栋建筑交付使用,全球玉文化交易中心项目启动前期工作,中商精品玉交易中心等项目有序推进……“近年来,镇平县累计完成各类重点项目投资120亿元,建设了玉雕大师创意园、国际玉城、天下玉源、南阳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玉石智谷、言石小镇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玉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千亿级产业集群筑牢根基。
人才电商双驱 激活产业创新动力
在镇平县玉雕行业,既有深耕雕刻几十年的老艺人,也有充满创意的“00后”新锐匠人,不同代际的技艺碰撞,彰显着镇平玉雕人才梯队的活力。这种活力背后,是“培育+引进”的人才战略在持续发力。而这种人才活力与电商赋能相结合,又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动力。
本土人才培育体系日趋完善。镇平构建了“初级培训+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的三级培养链条:20所初级培训班每年培育技工超2000人;南阳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玉雕设计专业,与天津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的研修班培养高端人才;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天津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等院校共建实践实训基地;持续推进玉文化产业“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人才评价体系、职业技能竞赛体系以及人才信息管理体系。目前,全县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国家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39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3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1073人、高级技师109人、初中级技工1万余人,人才密度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引才”则让创作理念更趋多元。镇平设立了苏工、海派、徽派等玉雕文创基地,吸引2000余名外地玉雕人才来此发展。“在这里能接触到不同流派的技法,还能利用智能设备实现创意,创作灵感源源不断。”来自苏州一位玉雕师说。
数字浪潮下,镇平积极引导传统商家向电商转型,先后建设电商孵化基地等,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抖音、快手直播基地进驻,初步形成了集原料采购、设计、生产加工、质检、包装、宣传、销售、物流为一体的相对完备的产业体系。目前,镇平电商从业人员超4万人,日均发件30万件,玉雕电商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镇平县玉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切入点和助推器。
千年玉脉,生生不息;玉都新篇,未来可期。“我们将始终把玉文化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战略选择和发展根基,锚定‘建设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这一总目标,深入实施‘玉+’融合发展战略,以十大工程为抓手、40个重点项目为支撑,全链条升级、全方位赋能,打造千亿级玉产业集群,让千年玉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说。
未来,这座浸润着玉文化底蕴的小城,必将以玉为媒联通世界、以链为桥聚合动能,让镇平玉的温润光华绽放更璀璨的光芒,照亮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未来。
统筹:石天军
执行:王志雷 阎亚平
文图:张冬梅 胡少佳 谭亚廷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玉琢成器绽新辉——写在南阳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开幕之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