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在唤醒灵魂、塑造人格的宏大工程中,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那最深沉、最细腻的基石。它关乎每一个学生的快乐成长,关乎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宁,更关乎我们社会的未来图景。
童年是人生中最绚烂的篇章,每一颗童心都值得被温柔守护。在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仅需要知识的浇灌,更需要阳光心态的培育。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本学期,镇平县全兴学校全面开展“阳光护航”心理健康教育及预警专项行动。行动以“预防为先、干预及时、协同赋能”为核心,通过多样化教育活动普及心理知识,以全方位预警体系排查风险隐患,构建起“活动润心”与“预警护心”双轮驱动的心理健康支持模式,旨在为每一位孩子筑牢心理健康的“防护墙”,守护他们阳光、快乐地成长。现将行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体系构建:筑牢顶层设计的“压舱石”
心理健康工作绝非一时一地的应急之策,而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科学规划的系统工程。我们深知,坚实的顶层设计是工作有效开展的“大脑”和“中枢”。
1.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心理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家长代表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判学生心理状况,决策重大事项,统筹资源配置,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向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2.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本学年,我们修订并完善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应急预案》、《心理健康辅导员工作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从发现、报告、评估到干预的标准化流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3.强化专业队伍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教师的专业核心作用目我们将班主任和骨干教师培养为“心理健康辅导员”,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全年组织专题培训、案例督导、工作坊等10余场,显著提升了全体教师的心理素养和初步识别能力,打造了一支“全员心育”的生力军。
二、普及教育:播撒阳光成长的“种子”
预防优于治疗,普及教育是心理健康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致力于将心理健康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活动:
(一)润物无声:将心育融入日常
我们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融入校园生活点滴的潜移默化。为此,我们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体系。
1.开好心理课程主阵地: 严格保证每两周至少一节的心理健康课。课程设计贴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以“认识情绪”、“学会交往”为主题,通过绘本故事《我的情绪小怪兽》、角色扮演“你好,新朋友”等活动,引导孩子识别和表达基本情绪。高年级则围绕“应对压力”、“拒绝欺凌”等话题,开展团体游戏、心理漫画创作,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技巧。班会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小组游戏等形式,避免单向灌输,让学生在互动中分享困惑、学习方法。例如在“情绪管理”主题班会中,通过“情绪温度计”游戏让学生识别自身情绪强度,再结合“情绪调节工具箱”(如深呼吸、运动、倾诉等)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实用技能。
2.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周:以“5·25”心理健康月为契机,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电子屏等载体,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如常见情绪反应、睡眠健康、学习疲劳调节等)。我们成功举办了“阳光心灵,快乐成长”主题系列活动。
3.主题班会课: 各班级开展了《播种心灵 滋养成长》、《我的情绪我做主》等主题班会,班主任们精心准备,引导孩子们畅所欲言。
4.“阳光大课间”: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全体学生走到室外,参加阳光大课间活动。同学们做做广播操,跳跳广场舞,跳绳,打羽毛球,做游戏,既锻炼了身体,又缓解了学习的压力。
5.心理小游戏:利用课间10分钟,由班主任或心理委员组织简单小游戏,如“情绪猜谜”“默契搭档”“优点轰炸”等。此类活动无需特殊场地,既能缓解学习压力,又能增进同学间的信任与互动,让校园氛围更轻松。
6.定期举办“防欺凌”安全教育活动,针对个别同学的个别行为,利用晨间集会,教育引导。
7.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陶冶情操。
三、防患未然:构建灵敏预警网络
(一)预警对象与指标:明确监测重点
心理健康预警以“早发现、早干预”为目标,重点关注存在以下情况的学生,同时制定可量化、易观察的预警指标:
1.重点预警对象:
-家庭环境特殊的学生(如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等);
-学业压力过大的学生(如成绩突然大幅下滑、频繁缺课、对学习失去兴趣等);
-情绪行为异常的学生(如长期低落、易怒、回避社交、自我伤害倾向等);
-经历重大事件的学生(如校园欺凌、意外事故、亲友离世等)。
2.核心预警指标:
-行为指标:连续3天以上缺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同学冲突频繁、出现自伤/伤人行为等;
-情绪指标:每天情绪低落或烦躁超过2周、拒绝与他人交流、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等;
-生理指标:频繁失眠或嗜睡、食欲不振、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如头痛、腹痛)等;
-语言指标:提及“活着没意思”“想消失”“没人在乎我”等消极话语。
(二)预警信息收集渠道:构建全方位监测网络
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守护孩子心理安全的关键。我们着力打造一张由“学校-班级-家庭”组成的三级预警网络,力争做到早发现、早评估、早干预。
1.班级日常监测:班主任通过课堂观察、课间交流、班会互动等,记录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变化;“同伴心理使者”每周向班主任反馈班级同学的心理状态,形成“班主任+同伴”的班级监测小组。
2.学科教师反馈: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若发现学生出现异常(如突然不交作业、上课频繁走神),及时通过校园心理平台反馈给心理教师或班主任。
3.培训“阳光小使者”: 我们在中高年级每个班级选拔培养了1-2名乐观、细心、人缘好的学生担任“阳光小使者”。他们经过心理老师的简单培训,负责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组织小活动,更重要的是,像“小雷达”一样关注同学情绪,发现异常情况(如同学持续闷闷不乐、与人发生激烈冲突等)会第一时间向班主任或心理老师“悄悄报告”,他们是老师得力的“小助手”。
4.强化全员观察与报告制度: 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通过日常观察、作业批改、谈心谈话等方式,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如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攻击性行为增多、请假频繁等,并填写《学生谈心记录表》定期上交。学校每半月召开一次研判会,对重点关注学生进行讨论。
5.家庭协同监测: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群等渠道,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预警知识,鼓励家长观察孩子的家庭表现(如是否熬夜、是否愿意分享学校生活),若发现异常及时与学校沟通。同时建立“家长心理沟通群”,由心理教师定期解答家长疑问,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心理支持。
四、精准支持:传递温暖与力量
对于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提供科学、温暖且个性化的支持,形成教育、预防和干预的闭环。
1.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 “阳光心灵小屋”是孩子们的避风港。心理老师通过沙盘游戏、绘画分析、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方法,为有需要的孩子提供一对一辅导。对于有共同需求的孩子(如考试焦虑、社交恐惧),会开展小型团体辅导,在游戏中学习技巧,在互助中获得力量。
2.建立“一生一策”帮扶机制: 对于预警网络中发现的重点关注学生,我们会立即启动帮扶机制。由心理老师、班主任、家长、校医(必要时)组成帮扶小组,共同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定期沟通情况,协同跟进。
3.畅通家校沟通渠道: 我们坚信,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家校共育的结果。我们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情况,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本学期举办的“家长课堂”,有效帮助了许多家长学会如何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
五、反思与展望:迈向更专业的“心”未来
回顾过去一学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普遍增强,主动求助率上升;教师的心育能力得到提升;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通过预警系统,我们成功识别并干预了多起潜在心理危机事件,为孩子们提供了及时的支持。守护了校园的平安与稳定。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科学育儿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然而,静心反思,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的不足:
1.低年级学生的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优化,需要更符合其认知水平的筛查方法。
2.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更自然、更深层次地融入所有学科教学,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课题。
3.部分家长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仍有提升空间,家校合作的紧密度需进一步加强。
未来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开发心育校本课程: 结合本校学生特点,编写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活动课教材。
2.提升教师专业力: 继续加大对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育培训力度。
3.深化家校共育: 探索更多元的形式,吸引更多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心”成长中来。
“阳光护航”行动不是终点,而是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新起点。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日复一日的细心呵护、专业支持和坚定陪伴。未来,该校将持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预警体系,以更专业、更温暖的行动,为每一位孩子的纯真笑容保驾护航,让阳光照亮心灵,让每一颗童心都能在阳光下自信、快乐地绽放!(供稿:胡世晓 耿长畅 图片均由苗丽摄)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