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作家抵达文学“县”场西峡活动有感
杨飞
9月21日,乔典运文学奖颁奖仪式在河南西峡开幕,国内著名作家群和文学大编相约来到西峡,感受八十年代中国乡土文学巨匠乔典运的家乡风貌,走入田间,走入工厂农户,对西峡经济文化和乡土风情进行观察采风。
21日夜晚,西峡城在人潮沸腾中共赴文学盛典。在颁奖仪式演播大厅,我亲眼目睹了邱华栋老师的风采。作为当代中国文学界的领军人物,他祖籍西峡,因此他是西峡的熟人,是南阳人的骄傲,他身上流淌着南阳盆地和老灌河的血脉。我看到西峡人能成长为中国文学的一株参天大树,心中无比的高兴和自豪,邱老师在开幕式前主动停下来给我们这些家乡的文学爱好者签名,还特意不用彩色笔,用的黑色水笔,在文友拿到作品扉页上一一签名,大家开心的很。
开幕式上,邵丽主席闪亮登场,一身职业白西装,美的晃眼。我们在台下打量和欣赏着这位来自省文联的女主席、女作家。这位写了无数优秀作品的女作家,在文学作品《金枝》中深深悲怜女性,在作品中冷静提出社会问题,讴歌女性,值得基层作家尊敬和学习。
后来台上又走上获奖的作家。短篇小说获奖者《雾中河》的作者李晁,是一个羞涩的年轻人,但他的作品金句“笼罩在雾气中的河流,就像每个人生命中难以捉摸的境遇,我们或许看不清前路的方面,却在渡河的过程中,藏着对生活的执着和坚守”已在本地融媒展播宣传的视频花絮上,抵达人心。接着是中篇乡土小说获奖者《金塘河》的作者陈集益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这位写农村题材的年轻大编,给台下的基层写作者提供了写作的方向,他通过农村劳动人民筑塘坝来改善生产生活来讴歌农民的志气和精神,我在想,这次获奖写了有关水的体裁,是不是自己也可以模仿模仿,捕捉一下工作和生活的典型,也写个《老鹳河》或《木寨河》呢?
大家们一一上台发言作介绍,关仁山老师对乔典运作品点评深深地打动了我。在他的解读下,我深入了解了乔典运写作的特点,努力书写农民命运,为农民的生活写作,特别出彩。著名作家汗漫先生当日在上海文学公众号上发文《草木之人》回忆乔典运,这个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毅然、决然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回忆录令我深深震撼。作为一个在县域里写作的人,也必须像乔老师那样,扎根基层,在乡村的一个角落里,找寻凿出一口文学的“甘泉”,从乡村一个故事和人物里打捞出来群众生活中的真善美,努力在作品中关心关注农民的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给弱者以力量,对一些不完美的地方,通过作品去反思、去修正、去滋润心田。也许我们这些在县里写作的人,一辈子也写不出茅盾文学奖和好的大作,但是态度很重要,方向很重要,只要思路对,写出好作品是早晚的事。
在领奖台上,我们看到了来自天南海北很多没见过的大作家、大文豪,让我们感受到这次评奖的高度和公正公平性。山同源,水同气,文学作品是不分地域的,好的作品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引起共鸣,令人拍案,无论是雾中的那条河也好,还是江浙一代土地上人和事,当作者的写作视线和目光开始与农民紧密链接,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就显得丰盈起来。
著名作家王跃文《家山》获得乔典运文学奖首奖中的长篇大奖,是今日中国文坛一件口碑相传的大事,他的获奖作品把长期以来贴到他身上的“官场小说”之标签撕的粉碎,通过作品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作家成功地完成了思想转换,《家山》犹如《白鹿原》之厚重,在作品里成功地记录作者精神原乡的人文百科和民族精神。
在这长长的获奖队伍里,我们也看到了本土作家韩向阳、王俊义的短、中篇小说榜上有名,心里十分的快慰。韩向阳老师生活在本地县城,在退休后常常观察周围的生活,一些短小精悍的小小说,说理深刻、幽默、诙谐、风趣,作为一个在基层当过一把手的退休干部,在写作中敢于揭短亮丑,虽然没有通过直面进言献策,却在作品构架中为民发声,为民请命,不改人民公仆为人民的领导干部本色十分难得。
与获奖作品一对比,我们这些年轻写作都就感到惭愧,就产生自省。大家在生活中都看到这些喜闻乐见的题材,却见惯不惯,为何就没有去动笔呢?天道酬勤。写作是要做到勤快练笔的和善于观察的,我们这些年轻作者对生活观察不够,写作热情不足,四体不勤的作家,难以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最可恨的,是我们年轻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群众的情怀和关注度还不够,故写出的作品就没啥意思,作品就没有灵魂。
在领奖台上,我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作家们,王俊义老师、李佩孚老师、周大新老师等,他们在本土文学阵地坚守深耕几十年,除了多幅鸿篇巨著大作等身,换就一个个白发苍苍的容颜,那样苍老、冷峻的外貌令人动容,心疼,致敬。作为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普通的群众一枚,在他们身上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懒惰,感到了才疏学浅,感到了从事文学创造的能力和动力远不可及。他们在长期的自律中坚持动笔,用文字建起万里长城般的文学高地,托起了本土文学的脊梁,他们挺膺担当时代的写手,书写和记录中原大地上别人办不到、干不了、写不好的时代风云、群众命运。中原群众的命运走向、山川河流、人物精神,在他们的笔下如黄河之汩汩流出,我们在台下静静注目着、致敬着台上这群帮我们记录时代的“守夜人”。
在开幕式上节目精彩纷呈,每一个出场的参与者都在自己的战位上展现实力,无论是《烟火里的中国》表演,还是王江为和搭档的稳定主持,还是节目中小学生的精彩展演。那些美轮美奂的县域场景背景墙,不停转化着,亮着,发着光,用三分钟的光影作背境,为节目增色,向大家介绍乡土风貌和乡村振兴,光影闪烁的摄像机,以及幕后大批量的服务人员,西峡夜幕下的璀璨华灯,猕猴桃园的那片青绿,都在全力以赴的向世界展现一个富强、美丽、生动的家乡美。
我相信,此刻面对镜头的观众和广大的作家朋友们,都在节目中找到自己的共鸣点。就像王跃文老师感受的那样,“我来到了西峡,就感觉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西峡美,惹人醉,不思归”正在成为五湖四海的共识,好客热情的西峡人,非常感谢大家来此看看,为我们西峡的美丽增光添彩,为我们的乡村振兴挥笔助阵!无论过了多少年,这次相逢,相遇,会是一个难忘的旅程。
开幕式上,光影流转,西峡的山山水水与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虎头鞋、西坪民歌、石龙堰黄酒等,把一个个古老的农耕文明和现代化气息进行交融,让人叹为观止,我们在光影流转见识了传统文化的进步和繁荣,诗经中的西峡,元好问的西峡,在楚汉文化中繁衍生息的西峡便成为更多人魂牵梦绕的原乡故土。
第二天,活动在乔典运文学馆举办了“在故乡叩问苍生”的习作公开课,河南省作协主席邵丽主持,“为苍生立传,为百姓画像”这个学习议题,为县域的写作者们指引了创作的目标。关仁山老师从写作几十年的经验中信手拈来,给大家灌输撰写乡土文学的方法。通过关老师的讲课,我认识到好的作品和作家,离不开与时俱进,离不开了解人民、关注群众生活,关注产业振兴,关注人民的心理和精神面貌,这些是成长为乡土作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讲座的最后,邵丽主席又反复强调了基层作家作品为什么不能见报的根本原因,并期许基层的作家能够早日走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清浅表达,要在作品的构思、作品的深度中写出有价值、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实现编辑和读者的认可。
下午,王跃文老师就本次获奖作品《家山》细致地讲解了创作的手法和故事构造,作品中透出的革命家国情怀为大作家基层走笔指导活动增添了厚重的一笔。傍晚时分,国家级、省级文化期刊编辑挑灯夜战,为当地基层作家开启“一对二”的创作指导。
我们在这古老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憧憬着,奋斗着。在这场盛大的文学盛会上,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地方政府对文化促振兴的重视和殷殷期许。在亿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地方,在乡土文学大家乔典运的故乡,当地的执政者和劳动人民像一群飞来飞去的鹳鸟,渴望着文化振兴带来经济腾飞的新梦想,西峡这片土地正在文学之光的照耀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25年9月22日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文心问道医圣山 笔墨相承仲景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