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历史文脉 激活文化力量
江淑洁
在区域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南阳被赋予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时代重任,这要求南阳不仅要实现经济总量的跃升,更要完成发展能级的跨越。在这场深刻的城市“升维”竞赛中,什么才是南阳最独特、最持久、最根本的战略资源?答案深埋于脚下这片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沃土,镌刻在遍布全城的历史文脉里。保护文化遗产,绝非一项孤立保守的工作,而是激活发展新质生产力、铸强副中心引擎的战略支点。
文化遗产是南阳构筑城市精神标识、凝聚人文认同的“固根铸魂”工程。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应是一座有独特灵魂、有强大精神凝聚力的城市。南阳的楚汉风韵、四圣智慧、商埠繁华,正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DNA”。南阳知府衙门、卧龙岗、医圣祠、黄山遗址等,不仅仅是旅游景点,更是承载集体记忆、塑造城市品格、滋养市民归属感的精神高地。守护好这些文脉,就是守护南阳人民的根与魂。在现代化进程中,这种由共同历史和文化认同所产生的凝聚力,可转化为市民强烈的自豪感以及建设家园的内生动力,为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深沉而持久的精神力量。
文化遗产是驱动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实现动能转换的“核心引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需要坚实的产业支撑。文化遗产正是驱动文旅文创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富矿”。我们不能将文物“锁在库房、立在原地”,而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其“活”起来、“火”起来。要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以黄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万里茶道申遗等重大项目为龙头,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和旅游目的地。要大力发展“文物+文创”,开发更多像“见日之光”透光镜那样的爆款IP,让历史元素以时尚、实用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要拓展 “文物+数字”新场景,运用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让千年文化可感、可触、可消费。
文化遗产是塑造高品位城市风貌、实现有机更新的“点睛之笔”。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在城市建设中,要坚决避免“千城一面”的误区,将历史格局、风貌肌理的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对民主街、解放路等历史街区,要坚持“微改造、绣花功夫”,保护其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生活延续性,让其成为“活态”博物馆;对工业遗产、老建筑,可探索改造为博物馆、美术馆、文创空间,赋予其新的生命。这样的城市更新既能改善民生,又能保留城市记忆,塑造出既有历史厚度又有时代气息的城市风貌,显著提升南阳的城市品位和吸引力。
文化遗产是扩大对外交流、提升区域文化辐射力的“金色名片”。文化,是跨越行政区划、沟通情感、促进交流的最好媒介。南阳应大打“文化牌”,通过持续举办张仲景中医药文化节、世界月季博览会、三国文化论坛、高端考古研讨会等全国性、国际性文化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汇聚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主动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体系,讲好南阳故事,传播南阳声音;通过文化影响力、亲和力,增强南阳在豫鄂陕交界地区的文化枢纽地位,从而拓展经济合作空间,提升综合辐射带动能力。
文化遗产不是发展的负担,而是创新的源泉,文化遗产保护是南阳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棋眼”,做活全盘棋的关键。南阳文化遗产保护要坚持规划先行、科技赋能、活化利用、法治保障四位一体,在传承创新中绘就文化繁荣与城市发展交相辉映的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图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南阳发展战略研究院)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精心绘就未来五年 高质量发展宏伟蓝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