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玉匠》:思悟直觉与思考,唤醒真我觉醒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溪山玉匠》:思悟直觉与思考,唤醒真我觉醒
作者:  赖轲

  导语:

  小我状态(无良知状态)——即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被遮蔽”的状态。内心的明镜被私欲、恐惧、偏见等尘埃所覆盖,无法照见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应有的应对之道。行为被情绪和惯性驱动,而非内在的智慧。

  真我状态(有良知状态)——即“良知显现”的状态。通过“致良知”的功夫,拂去心上的尘埃,内心明镜再度清澈,能够自然、自发地做出符合天理(规律)和本心的判断与行为,内在智慧成为主导。

  我们将12个小我转化为12个真我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我们自身“致良知”的过程。


  玉匠与山溪

  ——12个真我与12个小我系列“直觉与思考”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玉匠,名叫思琢。他精通玉石的纹理,擅长计算和规划。每次得到一块原石,他总要拿着尺子反复测量,举着烛火仔细查看,反复推敲才敢动刀。他做出的玉器,形状精准、工艺严谨,但总是缺少一丝灵气。人们夸赞他的技术,却很少被他的作品打动。思琢自己也感到困惑,常常对着灯火发呆,夜不能寐,他试图构思出更完美的方案,却只感觉思绪纷杂,心若缠丝。

  有一年秋天,思琢带着工具进深山,想要寻找一块罕见的玉石。他走到一处幽静的山谷,忽然听到清脆的水声,像敲击玉磬一般悦耳。顺着声音走去,看见一条山溪在石头间奔流。溪水遇到大石头就分开绕行,遇到悬崖就化成瀑布落下,从容不迫,水声清澈透亮。思琢站在溪边,竟然忘记了找玉的事,只觉得心情渐渐平静,仿佛明白了什么。

  他望着溪水喃喃自语:“为什么你能流得如此自在?”

  这时,一阵风吹过,溪水泛起波纹,阳光照在水面上,闪烁如金。一片树叶落在水中,顺着水流旋转着向前,没有任何抵抗。思琢看着那片叶子,仿佛有声音在心中响起:溪水从不犹豫,它只是顺着自然的方向流淌。

  思琢低头看着自己手中的尺子和工具,突然觉得它们沉重无比。他想起自己曾听到的一句话:“玉在心里,不在眼里;刀在手中,不在算计中。”

  仿佛心有所悟,思琢把工具放在地上,闭上眼睛静坐。起初心里很乱:“如果不思考不计划,难道要靠运气?如果失去了标准,岂不是白费心血?”但溪涧的流水风鸣持续不断,仿佛在告诉他:信汝之手,如信吾之流;信汝之心,如信山之脉。

  思琢忽然明白,所有标准早已经刻在了自己的心里。

  最终,他重新拿起刻刀,不再盯着玉石看,而是感受它的温度;不再紧握尺子,而是随着呼吸移动手腕。刻刀在玉石上游走,像风吹过竹林,像水流过石头,顺畅无阻。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仿佛不是他在雕刻,而是玉引导着他的手,将本就存在于其中的形态释放出来,玉石屑簌簌落下,声音清脆,竟然和溪水声相互应和。

  不一会儿,玉雕完成了。一只鸾鸟和一只凤鸟,颈项相交,仿佛在合唱,翅膀舒展好似即将飞翔,眼睛里有光芒流动,宛如活物。见到的人都惊叹:“这块玉有了灵魂!”思琢抚摸着玉雕,流下眼泪,这才明白以前的困境不是因为玉石不好,而是因为自己内心被束缚;现在的成功不是因为技术高超,而是因为心灵通达。

  从此,人们开始称他为“大师”,而他缺从不留下“大师”之名,仅在每件作品上刻下一个小小水滴的标记,纪念那条让他开悟的山溪。


  故事隐喻解读:思琢的“致良知”之旅:

  1.起:困于“小我”——“思考者”(良知被怀疑遮蔽)

  状态本质:故事伊始的思琢,是“思考者”的典型代表。他的良知被过度逻辑分析(怀疑)所遮蔽。他相信只有通过“尺规度其形,照烛察其纹,反复推演”的外在计算,才能成功。这完全符合“小我状态”的特征:

  决策来源:外在导向。依赖工具(尺、烛)和计算,而非内心的直觉。

  情绪底色:焦虑与恐惧。“心若缠丝,愈思愈缚”,夜不能寐,担心失败。

  自我认知:匮乏与限制。他深感自己的作品“无魂”,认为自己“缺少”某种关键的东西。

  良知状态:他的良知被扭曲,认为“对”的是精密计算,“错”的是信任直觉。内在的智慧(觉知)被彻底怀疑和压制。

  2. 承与转:觉察与转换——“致良知”的过程

  觉察(察识):山溪象征着 “天理”或 “道”。它不自夸,不强迫,只是按其本性自然运行。思琢的悟道,正是通过观察自然之理,从而唤醒了自己内心的天理——即良知。,映照出思琢原有的模式。溪水“蜿蜒自如,遇巨岩则分流,遇断崖则成瀑,从容不迫”的自然之态,与他“反复推敲”的人为之困形成鲜明对比。这片自然景象让他觉察到另一种存在的可能性。

  转换(克己):他的顿悟(“掷工具于地”)是决定性的“克己”时刻——克去那个过度思考、依赖外物的“小我”。他内心的挣扎(“若不思不量,岂非成败由天?”)是“小我”的抵抗。而最终选择“信汝之手,如信吾之流;信汝之心,如信山之脉”,正是他选择信任内在良知的开始。

  3. 合:归于“真我”——“直觉型”(良知通过直觉显现)

  状态本质:故事结尾,思琢的良知不再被遮蔽,而是通过直觉自然显现。

  决策来源:内在导向。“目不再视玉,而视虚空;手不再执尺,而执风气”。他的行动源于与作品合一的内在感受,而非外在工具。

  情绪底色:平和与喜悦。雕刻过程“无阻无滞”,与溪声相和,最后“抚玉而泣”,这是一种释放、通达与深沉的喜悦。

  自我认知:资源具足。他明白了“今之成,不在工巧,而在心通”,意识到真正的资源(良知、直觉)本自具足,就在自己心中。

  良知状态:他的良知完全显现。“心安”或“心不安”成为他最终的判断标准(“这让我感觉更踏实”)。那个“踏实感”就是他良知给出的最清晰的信号——他做出了符合内心“是非”的正确行动。他的雕刻不再是技术活,而是良知通过他自然流淌的艺术创作。


编辑:胡叶樵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