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天,一段不凡的时光,注定被历史铭记。
从天津到北京,世界媒体的目光紧紧追随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
8月30日到9月4日,密集参加数十场双多边活动,会晤30多位国际政要,先后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环顾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有人迷茫彷徨,有人选择勇毅前行。中国紧紧把握历史大势和发展潮流,发出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强音,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宝贵稳定性、确定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举世瞩目的“中国主场”,让世界看到一个矢志复兴、砥砺奋进的负责任大国对和平发展的珍视与坚守,看到大党大国领袖挺膺担当、心系天下的宏阔视野和博大胸襟。
(一)“我们绝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孟涛 摄
盛装的天安门广场,定格一个个庄严时刻。铁甲洪流呼啸,胜利呐喊响彻云霄。习近平总书记向人们挥手致意。
“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习近平总书记目光深邃,言语坚定。
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汉白玉浮雕,无声诉说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不屈抗争。回望历史,反对恃强凌弱、捍卫和平发展的理念深深融入民族精神的血脉。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一路走来,捍卫和平,维护正义,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定不移。
“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道出这个历经苦难的国家最真挚的追求。
从五千多年的厚重历史中走来,中国人民对和平、和睦、和谐有着一以贯之的追求。
“中国《孙子兵法》是一部著名兵书,但其第一句话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其要义是慎战、不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时说。
2013年9月,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幅古丝绸之路地图引起习近平总书记的兴趣。他看到地图右侧的中国西安标识,说中国陕西就是他的故乡,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古丝绸之路之所以名垂青史,靠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伴随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各国密切关注着这个“人群中的大块头”。有人担心中国“会不会堵了自己的路”“会不会占了自己的地盘”。“中国的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成为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2014年春天,法国巴黎,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拿破仑的“睡狮论”:“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绝不走‘国强必霸’的道路,但我们也再不能重复坚船利炮下被奴役被殖民的历史悲剧。”
中国为何能够作出这样的抉择、给出这样的答案?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勘界划界“安定四邻”,从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到携手世界互利共赢,中国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更坚定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宣示:“我们绝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
深刻总结中华民族历史经验和大国兴衰规律,中国将和平发展从历史自觉上升为不可动摇的国家意志。
2018年3月,人民大会堂内掌声如潮,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式载入国家根本大法,镌刻进共和国的法治基石。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外交辞令,而是历史的必然、战略的抉择。
(二)“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同各国政要面对面交流。
会见新朋老友,习近平总书记谈的最多的就是“和平发展”。
一次次握手,一场场晤谈,在紧锣密鼓的外交日程里,媒体镜头见证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笃行和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55次,往访72国,足迹遍布五大洲,接待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外国元首超过230人次。
“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和平重若千金,但不会凭空降临,“是需要争取的”,也是“需要维护的”。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维和部队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2015年9月,联合国维和峰会上,面对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领导人或代表,习近平总书记深情讲述:“中国维和女警察和志虹在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不幸殉职,留下年仅4岁的幼子和年逾花甲的父母。她曾经写道:‘大千世界,我也许只是一根羽毛,但我也要以羽毛的方式承载和平的心愿。’”
“这是她生前的愿望,也是中国对和平的承诺。”话音落下,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35年来,中国先后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参加2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
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内珍藏着一件景泰蓝瓶,上有孔雀、和平鸽、牡丹花、玉兰等中华文化中象征安宁祥和的纹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1月向联合国赠送的国礼。
“中国永远是联合国可以信赖的伙伴。”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说。古特雷斯回应,中国为维护国际法、确保国际法治作出重要贡献,成为捍卫多边主义的基石。
面对当今世界霸凌霸道横行、阵营对抗加剧的态势,中国始终旗帜鲜明地捍卫多边主义,坚持“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
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国际热点问题上,中国秉持客观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提出一系列推动政治解决的中国主张。同30多个国家创新性成立国际调解院,为柬泰和平解决边境争端发挥建设性作用……
巴西总统卢拉认为,中国领导人“倡导和平而非战争、合作而非对抗、创造而非破坏,为世界作出了榜样”。
这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共同感受:在和平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别国一寸土地。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举行盛大纪念活动,彰显了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的强大能力,也向世界发出强烈信号:任何人都无权剥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前进步伐。
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各国共同致力于和平发展,人类的未来就会更加光明美好。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
海河之滨,天高海阔。上海合作组织迎来又一个历史性时刻。
围坐在巨大圆桌前,习近平总书记和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批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成果文件。
“把合作盘子做大,把各国禀赋用好,把促进本地区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的责任共同扛在肩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一世界最大区域组织的未来发展表达了期望。
“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2013年1月28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点明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
当前,中国同世界建立起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规模居世界前列。
天津港集装箱码头一景(2025年8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上世纪60年代末,青年习近平到陕北农村当农民,切身体会到百姓的稼穑之难和衣食之苦。他把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在心里。担任国家领导人之后,他在国际场合多次讲起陕北岁月和那里的人民,讲述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深知,“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中国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经济总量实现历史性跃升,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连续多年保持在30%左右,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在习近平总书记眼里,“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
2013年,面对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各国迫切渴望增长新空间、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自此十多年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将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极具包容性的全球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遍布全球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中国机遇”和“世界机遇”相互转换、广泛联动,亿万人民从中受益。
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经济融合、基础设施发展和国际关系拓展提供了“广阔机遇”,“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更惠及国际社会”。
2016年,二十国集团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推动这次峰会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第一次集体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
2024年11月,在二十国集团里约热内卢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世界分享中国“弱鸟先飞”的减贫故事,倡导“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对于减贫事业,他说,“中国可以成功,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可以成功”。这句话后来被全球媒体反复报道,引发广泛共鸣。
2025年5月9日,在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首府厄斯克门的鲁班工坊,学员练习汽车检修技能。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面向所有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给予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面向非洲大陆,提出中国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面向上合组织成员国,计划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10所“鲁班工坊”……中国用实打实的举措造福各国人民,创造新的机遇。
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说,习近平总书记具有战略思维,目光长远。“在当今完全不可预测的形势下,他勇于担当领导责任,不仅为中国,也为整个世界指明了清晰而具体的发展道路。”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
9月1日,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和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并排而立,留下一张集体合影。红毯边,由与会各国国旗、上合组织会旗和联合国旗帜组成的旗阵恢弘壮观。
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同来自五大洲的外国友人并肩站立在天安门城楼上。26架直升机组成巨大的“80”字样飞过,众人仰首凝望。
从天津到北京,两个场景意味深长。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空中护旗梯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 摄
80年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生死与共,书写了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进步战胜反动的壮丽篇章。
80年后,加速演进的百年变局中,中国团结一切进步力量,促进共同发展、合作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笃行不辍。
习近平总书记曾有一个生动比喻:世界各国乘坐在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要穿越惊涛骇浪、驶向光明未来,必须同舟共济。
在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三大全球倡议之后中方向世界贡献的又一中国方案。
中非携手推进“六个现代化”,中拉启动团结、发展、文明、和平、民心“五大工程”,中阿推进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与“五大合作格局”……命运与共的大道越走越宽。
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从理念主张发展为科学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
这是2025年8月30日在天津拍摄的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连续8年写入联大决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宣言,8次写入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宣言,其核心要义被纳入联合国《未来契约》,成为当今世界具有重大标识意义的国际公共产品。
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的共同梦想,现代化是梦想连接现实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南方”国家共同迈向现代化是世界历史上一件大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史无前例的壮举。他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期待与其他国家成为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行者。
2024年11月14日,在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的钱凯港,岸边智能化设备吊装集装箱。当天,中秘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新华社记者 李梦馨 摄
2024年11月,秘鲁首都利马,习近平总书记和秘鲁总统博鲁阿尔特共同见证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钱凯港开港。这一深水良港的建成,不仅促进区域互联互通,也将带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整体发展和一体化建设。博鲁阿尔特说:“中国教会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从中学习到,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人们由衷感佩的,是“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的开放胸襟,是“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的大国担当。
在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看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议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为支撑,“这让我想起《论语》中的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新时代中国正携手各国共同绘就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9月3日,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正义、光明、进步必将战胜邪恶、黑暗、反动。”
现场掌声雷动,代表的是对中国勇担大义、笃行大道的强烈共鸣。
“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新时代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将同世界一切进步力量并肩同行,开辟人类更加光辉的未来。
编辑:谢瑶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习近平给全国特岗教师代表的回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