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县坐拥伏牛山生态宝库与丰富矿产资源,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优越的自然资源禀赋是其发展的核心优势。西峡县自然资源局依托发展优势,在提升审批效率、完善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协调生态保护与开发等痛点上,精准发力、多方位优化破解营商环境难题,将“绿水青山”高效转化为“金山银山”。
深化审批改革,提升服务效能
推行“清单+告知承诺”制度。全面梳理自然资源领域涉企审批事项,制定清晰、完整的准入条件清单与负面清单。对低风险、标准化程度高的环节(如临时用地、特定矿种勘查、“标准地”出让),探索推行告知承诺制,大幅压缩企业前期时间成本。设立“企业首席服务代表”,为企业提供全流程“一对一”精准指导。
打造各部门联合会商机制。通过集体讨论、信息共享、协同研判,解决涉及自然资源管理(土地、矿产、规划等)的复杂问题、跨部门协调事项、重大决策或突发紧急事件,形成科学、合法、高效、统一的处理意见或决策方案,避免推诿扯皮,提高行政效能。
推广区域综合评估成果应用。在重点产业园区、城镇开发边界内特定区域,由政府统一组织完成压覆矿产、地质灾害、水土保持等事项评估评价,形成整体性区域评估成果并公开共享。后续落户该区域的项目在承诺按照区域评估成果的标准、要求、指标、条件等规定要求进行开工、施工、建设、生产、经营的情况下,可直接无偿使用评估成果,变“单个项目评”为“区域整体评”,显著减轻企业负担,加快项目落地。
创新要素配置,激活市场活力
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有效路径,增加产业用地供给渠道。出台工业用地标准化出让实施意见,对新增生态产业工业用地,积极推行“标准地”出让,实现“地等项目”,企业在竞得地块后,可以立即申请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实现“拿地即开工”。建立低效、闲置用地盘活利用激励机制,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优化矿产资源管理机制。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管理数字化平台,将矿山企业的基本信息、矿产资源储量、开采进度、生态修复情况等数据进行整合,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对矿山企业建立信用评级,失信主体被限制矿业权取得融资授信等。
强化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开发
实施生态敏感区差别化管控。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严格管控区域外,针对一般生态空间内的资源利用项目,建立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生态影响评估标准与准入制度,强化分类指导和动态监管。
加大绿色矿业与生态产业扶持力度。制定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采选技术和装备,推进绿色矿山建设。重点培育以特色林果(猕猴桃、香菇等)、生态旅游、林下经济、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绿色低碳产业,着力打造“西峡生态品牌”。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
健全生态补偿与价值实现机制。建立生态修复与资源开发挂钩机制(如“地矿融合”),要求开发主体同步落实生态修复责任。探索含“生态溢价”的土地供应与确权登记机制,构建“自然资源确权+生态产品+生态修复+综合整治”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推动自然资源向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优化监管执法,营造公平环境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与信用监管结合。在自然资源执法检查中普遍应用“双随机、一公开”模式,减少对守法企业的干扰。强化企业信用信息在矿权出让、用地审批、项目申报等环节的应用,对信用良好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对失信企业加大联合惩戒力度。
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涉及自然资源的用地用矿新模式(如乡村旅游设施用地),在严守生态和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研究制定适应性、过渡性的监管规则,给予一定包容空间,鼓励创新探索。
畅通政企沟通与权益救济渠道。建立“企业接待日”等常态化自然资源领域政企沟通机制。在全县“学查改 以企观政服务企业大走访活动”中争做表率,针对企业反映的问题采取“点办理,批处理”的方式,做到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批问题。健全行政争议调解、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多元化机制,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西峡县自然资源局用审批“减法”换来市场活力“乘法”,用服务“加法”换来冗余成本“除法”,把生态的“高颜值”转化为发展的“高质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县域经济高质量注入“绿色动能”。(通讯员 李浩然)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