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作者:  江淑洁

让文化遗产更好走进公众生活

□ 江淑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时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中华文化瑰宝。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旅资源,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元协同的保护体系,让文化遗产以更现代、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公众生活。


  党建引领,构建“四议两公开+文化遗产保护”治理体系。南阳应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引领作用,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创新性融入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全过程。在涉及文化遗产的重大决策中,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确保决策科学、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建立“党建+文保”网格化管理机制,将文化遗产点纳入基层治理网格,由党员担任“文保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宣传教育和问题反馈;对于南阳汉画馆、内乡县衙等重点文保单位,可设立“党员责任岗”。要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村规民约,通过道德约束、乡风文明建设增强村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形成“党支部引领、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


  科技赋能,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数字化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应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要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VR)等先进技术,构建“数字文博”系统,实现重要文物、古建筑、非遗技艺的高精度三维扫描与数字化存档。比如汉画像石和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数字化建模,不仅可以降低实体展览损失,还能通过线上展示和VR沉浸式体验让大众近距离感受文物魅力。研发“南阳文化遗产”智慧平台,将文保单位、文保项目和红色教育基地整合,为游客提供线上导览,AR实景复原和互动讲解;探索“文化遗产+文创”,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创产品开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方式打造“南阳文化IP”;邀请非遗传承人和文博专家线上授课和技艺展示,扩大文化遗产影响力。


  文旅融合,打造“遗产+产业”的特色发展链条。要深度挖掘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构建产业生态链,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以楚汉文化和三国文化为历史资源打造主题旅游线路,如将卧龙岗文化园和新野汉议事台串联起来,开发三国时期的文化研学旅行;融合内乡县衙和社旗山陕会馆古建筑群,设计明清官商文化的体验线路等。要促进文化遗产和乡村旅游的有效融合,选取保存较好的传统村落,打造“非遗村落”示范项目,将非遗技艺融入民宿设计,让游客参与体验;推出时令文化节庆等活动,通过中医义诊和中药材采摘等方式,促进南阳医圣文化园等文保单位与相关村落建立产业合作关系。要建立文化遗产IP授权体系等,对当地企业进行汉画纹样和中医药符号的要素授权,开发文具、服饰和特色食品类文创产品,形成“遗产IP—创意设计—制作与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只有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传”向未来,才能真正实现“保护为了人民,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中,南阳应进一步探索“文化遗产+”模式,推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协同发展,使文化遗产成为彰显城市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