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张旭 刘少良) 秦岭深处,药香弥漫。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千方百计为镇兴”实践团队由14名数据科学专业学子与1位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奔赴陕西镇坪。带着专业学识与实践经验,在秦巴山脉间开启了以“中药溯源体系建设”为核心的乡村振兴赋能之旅。
深山问药:踏遍药田寻痛点
“这株黄连的种植记录能查吗?烘干时的温度数据全不全?”在镇坪县友谊村中药材基地,队员刘少良蹲在田埂边,边记边向药农追问。这样的场景,是团队连日来穿梭在田间地头、种植合作社与加工企业的常态。
据了解,镇坪素有“巴山药乡”之称,境内1026种中药材,24.76万亩种植基地,综合产值达13亿元。可“优质不优价”的难题始终卡着产业脖子:好药材说不清“出身”,收购时常被压价。团队用脚丈量山路,通过走访、座谈攒起厚厚一沓数据,为破解难题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图 1团队成员在镇坪县友谊村黄连基地调研 (朱厚华供图)
智汇方案:探索体系建雏形
聚焦产业核心诉求,团队第一步着手夯实基础工作。他们系统梳理实地采集的政策文件、生产记录、市场反馈等海量素材,逐字逐句打磨调研报告,力求用精准数据勾勒产业现状,用详实案例呈现真实需求,为后续方案设计筑牢根基。
在此基础上,团队将进一步深耕技术适配性研究。主动对接校内专业教师,深入学习区块链、物联网等溯源技术原理,反复研讨技术落地的场景条件。结合镇坪中药材种植分散、加工环节多元的实际,努力构建一套兼具科学性与在地性的溯源码体系框架,试图为产业升级锻造一把“数据钥匙”。
图 2团队成员在会议室商讨 (吴昊供图)
青春答卷:校地同心谱新篇
此次实践活动的开展是中国药科大学与镇坪县校地协同的又一次鲜活实践。团队依托学校学科优势,让青年智慧扎根药乡土壤。凭借扎实的前期工作与清晰的赋能路径,团队成功入选“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百强团队,正用行动把科技兴农的论文写在秦巴山水间。
夕阳为山尖镀上金边,队员们望着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从实验室到田埂,从数据采集到方案初构,这群青年用专业叩问产业难题,以行动诠释担当。正如队员日志里写的:“我们埋下的,是溯源体系的种子,更是科技兴农的信念。等镇坪药材带着‘数字身份证’走向远方,乡村振兴的画卷定会更绚烂。”
编辑:窦文帅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
上一篇:方城县券桥镇消防中心:安全意识筑心间 平安生活伴左右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