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曾是无数家庭餐桌上的常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机器轧的面条逐渐代替了传统手工面,虽然满足了人们对于速度和效率的追求,但那份曾经的老味道却始终萦绕在人们的心头,难以割舍。
擀面
6月15日,记者在市城区解放路南门西马道见到了坚持做手擀面这一行当20余年的徐金周、王新红夫妇,近距离感受传统手艺的淳朴魅力。
切面
23载坚守,传承家的味道
一辆三轮车、一块案板,一杆秤、一把刀,每日清晨7点多准时开张,徐金周、王新红夫妇的手擀面摊位延续着手擀绿豆面的古老风味。
成品
今年58岁的徐金周师傅曾在卧龙大桥周边区域经营早餐店长达10年之久,2000年,早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老父亲病重需要照料,徐师傅关闭了经营多年的店铺,而正是这一决定,开启了他人生旅程的新篇章。
“转型售卖手擀面,这一决定是经过我深思熟虑的。”徐金周回忆道,2003年,他洞察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亲自擀制面条,而不少人又喜欢这个味儿,市场上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缺口。于是,他与家人一起,在解放路南门西马道处支起了面条摊位。创业初期,徐师傅遭遇了重重挑战,和面,擀面,切面,每个环节都需要他不断摸索与尝试。他逐渐适应了新角色,手艺也日益炉火纯青。
他坚持使用自己打的纯豆粉,拒绝任何添加剂。这份坚持,是对传统手艺的尊重,也是对顾客健康的负责。每一次制作,从揉面、擀面到切面,每一步他都力求完美。这份匠心独运,使得徐师傅的手擀面在邻里间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回头客越来越多。
岁月如梭,风雨无阻,转眼间23个春秋已逝,徐金周的手擀面早已成为众多顾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谈及这段历程,徐金周感慨万千:“在这里,我找到了全新的生活意义与价值,那就是将手擀面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品味到家一般的温暖与味道。”
创新口味,面条色泽独特
每天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之中,徐金周、王新红夫妇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精心准备的绿豆面粉,是手擀面的灵魂所在,和面首当其冲。
在徐师傅的手中,面粉经过反复揉捏,变得富有弹性。他告诉记者,好面始于好料,每一步制作都大有讲究。曾有人质疑他的绿豆面为什么颜色这么深,徐师傅表示,“为了创新口味,我在绿豆面中按比例加入青豆和黄豆,让面条呈现独特色泽与清新豆香。”
说话间,徐师傅将面团摊开,用擀面杖压平,然后用面团将擀面杖卷住,不停地推、拉、擀,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不停地变换方向。待面团被擀成硬币厚度的薄片后,多次对折,撒上玉米粉,垒成一摞,用刀切成宽窄一致的面条。徐师傅说,这个时候,正是考验刀工的关键时刻。面条的宽细或均匀程度至关重要,以确保煮出来的面条口感一致、筋道。
记者指着旁边摆放的八九块面团好奇地问:“这一个面团有多重?从擀面到做成面条得多长时间?”徐师傅笑着回应道:“一个面团重4斤,擀面皮大约需要3分钟,而切面条则需2分钟。曾有细心的客户数过,我一张面皮切了350刀左右!”
尽管夏日炎炎,做汤面条的人相对较少,但面条销量依然稳定。徐师傅透露,他们每天仍能卖出七八十斤面条,用掉近50斤干面粉。等天气逐渐转冷,面条的销量会翻倍增长,使用的干面粉量也随之增加了一倍。
十年未涨价,备受顾客青睐
20余载的坚守,让这个小小的摊位在当地积累了大批忠实顾客,不少人专程从城市另一头赶来。
“7斤绿豆面,一会儿过去拿。”徐师傅笑着告诉记者,这个电话是唐河一个客户打的。徐师傅的顾客群体已经远远超出了市区的范围,周边县区甚至湖北襄阳的客户也会定期电话订购,这份来自远方的认可,让他们倍感欣慰。
“老徐的绿豆面条5元一斤,10年没涨过价。”一位老顾客感慨道,他们买的不仅是味道,更是情怀。徐师傅指着三轮车上一包包装好的面条对记者说,这一小袋仅售3元钱,6两的分量恰到好处,足够两个人食用。
徐师傅表示,近几年来,南阳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不断发力,城市的发展愈发强劲,居民在生活水平提高后,饮食等方面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为了让人们吃上放心的手擀面条,虽然成本不断增加,但他依然坚持用最好的原料,做出最地道的口感。
上午10点多,徐师傅的摊位逐渐忙碌起来,他说,“儿子平时有时间也过来帮忙,也有不少人来我这里学艺,学成后要么也弄个摊位做手擀面,要么去饭店做面点师傅。”
徐金周、王新红夫妇用一双勤劳的双手,不仅诠释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更让这份老味道老行当在新时代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他们的小小摊位,仿佛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美食桥梁,不仅让顾客得以品尝到那份纯粹与美好,更让更多人感受到了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南阳晚报记者 张飞 文/图)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南阳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创新举措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服务“四度”发力 办事“一窗”提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