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憨家可说是喜事不断,在郑州开办公司的儿子像是发了横财,先是为家里买下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又接着为大憨开回了一辆红旗轿车。在各种新家具摆放停当之后。大憨仔细端详着自己骑了半辈子的自行车早已老态龙钟,锈迹斑斑,与焕然一新的家景很不般配。于是他决定把它卖给附近的废品收购站。当大憨把自行车刚推到门口,正好被从省城回来的儿子看到,儿子说:这辆自行车是咱们家的传家宝,不能卖。
儿子听父亲说过这辆自行车的来历。当年爷爷在世时,除了耕种好自家的几亩薄田外,起初是肩挑着筐箩卖鸡苗,后来用卖鸡苗赚来的钱买来了这辆二手自行车,再后来爷爷就骑着这辆自行车卖鸡苗。不到三年,原来的土墙茅屋换成了砖砌瓦盖,另外还还清了奶奶有病时欠下的几千元贷款。再再后来,人们逐渐开上了汽车卖鸡苗,爷爷跟人家竞争不过,就歇业了。爷爷去世时,特意让父亲把自行车推到床前,爷爷是用颤抖的手抚摸住这辆心爱的自行车,嘴里说着让人听不懂的语言慢慢闭上眼的。
大憨其实一点也不憨,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勤劳能干,很会为生计盘算,而且待人忠厚实在,只是上学不多文化粗浅。生下孩子后,他对妻子说:“种这几亩地仅顾咱的温饱,咱的孩子要像人家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就得学人家早点搬到城里去住,让孩子早点接受好的教育,孩子长大能上大学是出人头地,娶媳妇不用花钱一本万利的大事。趁刚卖了玉米的钱还没动,咱就去租个房子到城里生活去。”妻子担心进城后找不到活干,赚不到钱再打道回府,就趴在大憨的耳边说:“前面的路咱看不明,搬进城里的事在村里先保密着。”
大憨骑着那辆二八大杠自行车先是独自进城,用每月300元的租金租下了城区边缘的老民房三间两房。然后又回村趁天不亮无人知的档口,收拾物件往城里搬。家里除了不动产的老瓦房外,满打满算能搬走的就数衣被、米面和那辆老掉牙的二八大杠了。后来,让大憨两口子没有想到的是,恰恰是这辆早该扔掉的自行车,撑起了一家在城里生存的门面,开启了大憨理想中的家庭前程。
大憨在城里转悠几天后,没想到只要有力气,在城里找个活干还真不是难事。妻子很快干上了附近小区的清洁工,他自己就骑着这辆自行车捆绑上铁锹管钳,游走于城里的大街小巷,干上了不用培训,不要技术,登门疏通下水道的营生。夫妻俩每个月一合计就能挣上四五千,一个月到手的钱比在家种地一年还要多,直乐得两口子做梦都能笑出声来。
眼看儿子入秋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妻子说:“咱家离学校三里路,人家城里人都是车接车送孩子去上学,咱咋办?”大憨像是对这事早已谋划妥当,脱口说道:你就上好你的班,接送儿子我来办,咱有这辆自行车,啥都不是事。
开学后,每逢上下午接送学生的档口,学校大门外的正门广场总是人山人海,各种大小车辆拥挤得密不透风,你挡着我,我碰着你,不时从人群中传出相互责骂和争吵声。大憨每天在干活中挤出空档骑自行车接送儿子成了一道亮眼的风景,车辆再多再挤,他骑着自行车总是能从夹缝中七拐八磨出出进进,一早把儿子送到学校,然后再一早接回家里。由于自行车接送方便快捷,不像别人家开车接送又挤又慢,孩子能早回家玩上一会儿,自然也对家里有这辆自行车非常高兴。
一天下午放学时,大憨挤进人群中刚把自行车停稳,一场瓢泼似的暴雨下了起来,身旁站在车外的家长们慌忙都躲进了车内,唯独大憨站在地上任凭雨水肆意的浇着,一会儿和跑过来的儿子一样全身衣服湿透,冷得父子俩直打寒颤。等大憨把儿子抱上车梁掉头时,大憨两只手没有掌握好平衡的自行车猛地歪向一边,父子俩同时摔倒在路边的积水里。压在车下的儿子头上立马鼓起了一个肿包,这时,周围车上几个小同学摇下车窗恶作剧的朝着儿子喊道:落汤鸡,落汤鸡,落汤鸡……儿子哭了,大憨笑了。因为在大憨眼里遇到的这点磕磕绊绊就是鸡毛蒜皮。
在儿子经受这次从自行车上摔下来的第二天,无论妻子怎样劝解,儿子说他再也不想去上学了。大憨对儿子说,咱从老家搬到城里,就是让你读个好学校,将来考大学。你要是真不想再去上学,明天就跟我一起去干清理下水道的活。夫妻俩真没想到,隔天儿子还真坐上了大憨的自行车,来到了清淤工地。大憨很快挪开了下水道的井盖,一股腥臭刺鼻的气味让儿子连连后退,然后大憨脱了鞋子,换了衣服,戴上口罩,拿住铁锹,就扑通一声跳进了下水道里。下水道里一片漆黑,各种垃圾、污水塞满通道,站在井口处的儿子只能听到父亲在里边咕咕咚咚的清淤声,却半晌看不到父亲的身影。等清理到下一个井口出来,儿子看到的父亲竟是满身污水,大口呕吐,瘫坐地上多时而站不起身,儿子又哭了,他不知道每天乐呵呵的父亲是干的这种脏活累活。
当天晚上,儿子第一次主动把座椅放到父亲的跟前,也是第一次把盛满茶水的杯子递到了父亲手里。然后怯懦地对父亲说:明天我还去上学,你还骑自行车接送我。
就从这天开始,儿子突然变得特别懂事听话起来,学习也特别刻苦用功,每次考试成绩都拿班级的优秀名次……
后来,儿子考上了省城的一所本科院校。
再后来,儿子在省城开办了自己的公司,并且生意很火。(于秀海)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天津之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