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 陈东)5月6日,在南召县马市坪乡西大庄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里,一场特殊的教研活动拉开了序幕——种植研讨会。
温暖的朝阳洒在百草园里,嫩绿的幼苗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一群孩子三三两两忙碌着,有的在记录、计算种子的发芽率;有的扒开土壤查看未发芽种穴的状况;有的在辅导员指导下,手执农具,弯腰补种玉米与花生;数学教研组长郑晓菲老师还根据各班的种子发芽情况为各班量身定制了数学题。学生们一丝不苟,兴趣盎然。六年级学生贺馨然把各班的数据进行了比对,发现本班玉米的发言率比四年级的低3%,不依不饶地追着辅导员咨询原因。
教研活动的后半场由室外转为室内,各班学生代表汇报了前期的播种成果。数据显示,四年级的玉米发芽率达100%,六年级的发芽率仅为 97%,二、五年级的发芽率为80%。差异背后有学问!“辅导员老师结合图表分析指出,播种深度及覆土湿度是影响发芽的关键因素。学生们通过对比不同班级的种植日志发现,发芽率高的班级普遍采用”浅沟轻压、浇水适量“的方法,而部分地块因覆土过厚导致幼苗难以破土。六年级班主任周洋感慨:”孩子们通过本次补种,不仅提升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数据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教育不是简单的体力活,而是融合科学、数学、气象的综合课程。”校长陈东介绍。从课堂到田间,再从田间到课堂,让数据说话,发芽率成为劳动课堂的“晴雨表”。通过数据对比、实践反思深化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乡村小学的素质教育写下生动注脚。
据悉,该校将继续深化“劳动+5+N”的课程体系,计划引入智能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让传统农耕智慧与科技创新在田间碰撞。这片充满希望的试验田,正成为乡村学子探索自然、锤炼品格的成长沃土。
编辑: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