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结合中央两会精神与淅川旅游现状的思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浅谈结合中央两会精神与淅川旅游现状的思考
作者:  甘丽娟

根据中央两会及政府报告提出: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旅游业。就如何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紧密结合,在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如何拉动国内民众内需,就成为各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旅游业如何破圈,如何打破旅游消费观念,更成为焦点问题之一。

首先金融危机爆发后,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寒冰期,毕竟旅游业不是国民刚需,而是在收入富足之后的精神余粮,在这种金融危机下,如何做好旅游业,就成为我们思考的重中之重。

其次,现在全国旅游业出现同质化、地域化以及跟风化,成为了旅游业的乱象之一,如何在这些现象下脱颖而出,又成为了旅游从业者深度思考的问题。

纵观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之路,从原来的组团游、低价经济游转变为如今的自驾游、个性游、私人定制游。旅游者也从原来的走马观花游到如今的深度体验游、感官体验游以及生态康养游方向发展。游览的方向也不再是单一的A级景区,而是转变为原生态的乡村、田园以及目之所及的地方皆是风景。

结合中央文件精神,河南省淅川县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全域旅游、新型业态发展等方面的实践,以下是可以深耕的具体方向,以进一步释放文化、旅游消费潜力:

深化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淅川作为楚文化发祥地、商圣范蠡故里,拥有香严寺、荆紫关明清古街等国家级文保单位。可通过开发楚国宫廷乐舞、香严寺实景剧《接驾》、艺术话剧《范蠡》等沉浸式活动,将历史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旅游产品。

       利用淅川移民精神,打造移民文化苑、民俗博物馆、英雄渠等红色景点,实地参观南水北调中线渠首陶岔枢纽的内部构造,详细了解渠首闸门的工作原理,打造精品红色研学线路,增强游客情感共鸣。

科技赋能文化展示,借鉴丹江大观苑的“沉浸式研学夜游”项目,通过激光、3D成像等技术,动态呈现“宇宙起源”、“中医药文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主题,详细了解渠首闸门的工作原理,以及整个的调水过程,创新型打造智慧水利科技体验馆,始之成为寓教于乐,更好的提升游客参与感和教育性的好去处。

      开发数字文旅产品,如虚拟现实(VR)游览楚始都丹阳遗址、八仙洞地质奇观,吸引年轻游客。

      完善全域旅游布局,丰富业态供给

      优化景区集群建设,推动丹江大观苑创建5A级景区,提升香严寺、坐禅谷等3A级景区的智慧化设施,形成“核心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的多层次格局。

       打造环丹江旅游圈,整合丹江小三峡、汤山湿地公园等资源,推出“水陆空”立体游览线路(如游船观光、低空飞行)。

发展“旅游+”多元业态,体育旅游:依托环中原自行车赛、龙舟赛等赛事,将景区变为赛场,吸引体育爱好者。

美食旅游:推广丹江鱼宴、荆紫关“八大件”等特色餐饮,举办美食大赛、直播带货,形成“寻味淅川”品牌。

       农旅融合:结合赏花节(桃花、梨花)、采摘节(淅川柑桔、杏李),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带动农特产品销售。

       创新文化IP与文创产品开发

打造特色文化IP,以“渠首淅川·中原看海”为核心品牌,结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湿地,塑造“渠首淅川•中原看海”的文旅形象。开发楚文化主题IP,如《丹江夜雨》、《楚风演艺》等实景演出,增强文化传播力。

文创产品升级,设计范蠡雕像、香严寺拓片、荆紫关竹编工艺品等文创商品,在景区、电商平台同步销售。

       结合年轻消费趋势,推出盲盒、数字藏品等新形式,提升文化消费吸引力。

       推动民宿经济与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民宿集群化发展,利用奖补政策(如达标民宿奖励8万-15万元),盘活乡村闲置房屋,打造“那水乡”、“竹园静居”等精品民宿品牌,形成环库区民宿经济带。

     推广“民宿+非遗体验”“民宿+康养”模式,提升附加值。

     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依托磨沟村、龙泉村等示范村,发展农家乐聚集区,提供标准化服务培训,提升户均收入(如磨沟村户均超10万元)。

     强化智慧旅游与数字化营销

     智慧旅游系统建设,完善大数据中心、景区智能导览系统,提供“一部手机游淅川”服务,优化游客体验。

     通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推广“网红打卡地”(如淅川岵山、小三峡太白寨等),利用短视频挑战赛扩大传播。

     精准营销与客源拓展,瞄准周边城市(郑州、西安、武汉)及南水北调沿线城市,推出高铁旅游专列、高速通行费抵门票等优惠政策。与OTA平台合作,打包“景区+民宿+餐饮”套餐,吸引中高端客群。

     淅川县可通过文化IP活化、业态融合创新、智慧化升级及全域资源整合,进一步释放文旅消费潜力。重点需在沉浸式体验、文创开发、民宿经济、数字化营销等领域发力,同时强化政策支持(如奖补资金、用地保障),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编辑:淅川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