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到了,春天不远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冬至到了,春天不远
作者:  魏小福

image.png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到了,这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进入“数九”第一天。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运动理解季节变化,以为“夏尽秋分日,春生冬至时”。民间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阴阳二气自此开始逆转,生命活动也将趋于活跃。古人重视这一节气,每到冬至日便馈送节仪,举杯相庆,拜冬祭冬,热闹非凡。

  

image.png


  《后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冬至到来之前,亲朋好友就要互送礼物。冬至日更要互致祝福。唐代诗人杜牧诗:“去岁冬至日,拜我立我旁。祝尔愿尔贵,仍且寿命长。”描写的就是冬至日拜贺的温馨场景。贺冬是普遍流行于官方民间的习俗,这天,朝廷要举行盛大的朝会仪式。一时间,“千官贺长至,万国拜含元”。

  

image.png


  冬至吃饺子的食俗,已有1800多年历史。东汉医圣张仲景,当年在南阳坐堂行医,隆冬时节为救百姓冻伤,创制了“祛寒娇耳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因此,冬至吃饺子,既是传统节俗文化,也是对医圣张仲景的缅怀与纪念。

  

image.png


  在南方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谚。《燕京岁时记》载:“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咬破馄饨,助力阳气生发,正是顺天应时的典型表现。馄饨和饺子大小不同、内容一致,应该也是由当年娇耳传承演绎而来。冬至亦是滋补的时节,民谚“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春来打虎”,强调了冬令进补的重要性。

  

image.png


  自冬至起,各地便进入最寒冷的日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从此日数起,每九天算一“九”,以此类推,至九九八十一天寒尽春来,此俗称为“连冬起九”。冬至夜长,古代还有祈梦的习俗。明人张岱《南镇祈梦》讲述了自己16岁时于冬至日往绍兴向南镇梦神祈梦的经历,字里行间尽是少年对人生的期许与迷惘。梦终是要醒的,冬至到了,春天不远。

  

image.png


  更重要的是,冬天的幸福似乎都和食物相连。我的朋友老魏出身清代御厨世家,他的易佰福黄牛肉酱,就是中国饮食智慧的一种体现。易佰福黄牛肉酱系列,至今还保留着赊店魏氏的百年传承,晒酱发酵、牛肉烹煮、调料配方遵古秘制,中原口味正宗地道。冬天更是易佰福黄牛肉酱大显身手的时节。一盘冒着热气的饺子,一碗热乎的汤面,一锅沸腾的火锅,有了易佰福提味点睛,都能让你胃口大开,找到恰到好处的冬日温暖。

  

image.png


  老魏的易佰福牛肉酱系列产品,不仅有清真食品认证和出口食品备案“双认证”,而且在获得诸多行业殊荣的同时,今年又入选了南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荣获“河南老字号”品牌,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等多项桂冠,拥有“南阳市调味牛肉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平台和“易佰福”“魏小福”“赊店魏氏”“赊店老街”“牛一坊”等品牌商标。

  

image.png


  “有根、有料、有味、有情怀”,是老魏的易佰福食品的文化符号。虽然不能与经典古诗词相提并论,但却有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之妙。美食,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灌溉。正如作家高维生《味觉谱》所言:“我们寻找的,不是味道的记忆,而是记忆的味道”。一诗一词、一蔬一饭,其实都是世道人情的勃勃生气,人间烟火的热气腾腾。(魏小福)


image.png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