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焕新彩

关注南阳网
微博
Qzone
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卷戏”焕新彩
作者:  衡晓惺

  在邓州市桑庄镇孔庄村,有一个古老的戏种——罗卷戏,2014年,入选国家文化部公布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名单。

  图片2.png  邓州罗卷戏演出剧照(焦红彦供图)


  罗卷戏,俗称喇叭戏,是由“罗戏”和“卷戏”这两个中州大地的古老剧种融合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其唱腔粗犷豪爽、奔放高昂,具有典型的北方传统戏曲音乐风格。据《邓州市志》记载,清雍正年间,罗卷戏曾唱红整个中原大地,所到之处,万人空巷,民间曾传“罗卷戏到村里,女人不烧汤,男人不下地”。

  图片3.png

  邓州罗卷戏演出剧照(焦红彦供图)


  邓州罗卷戏,就是梆锣卷。所谓梆锣卷,就是河南梆子、锣戏、卷戏三种声腔同台演出,称为“三下锅”。自雍正年间罗卷戏传入孔庄村之后,当地戏曲爱好者根据地方特色和村民喜好,在原有的罗卷戏基础上进一步演化成具有邓州特色的“罗卷戏”,由此在这里扎根并一代代传承下来。该村一直有学习和演唱罗卷戏的传统,历任村干部也都非常重视罗卷戏,因此罗卷戏成为孔庄村的一大文化亮点。

  图片1.png

  邓州罗卷戏演出剧照(焦红彦供图)


  邓州罗卷戏道白多使用当地方言土语和中州韵,唱腔旋律亦与当地民间语音节奏相接近,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特色。它不仅是艺人们谋生的手段和抒情言志的方式,更是承载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戏曲专家到邓州市对罗卷戏的发展历史和艺术价值进行考察论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以及孔庄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孔庄村成立了一个村级农民演出团体。截至目前,罗卷戏剧团共有演职人员35名,其中演员25名(新演员5名)、乐队10人,已经挖掘整理传统剧目15部,新编现代剧目4部,其中乡村振兴题材2部,常演剧目14部。

  图片5.png

  邓州罗卷戏剧团合照(焦红彦供图)


  罗卷戏剧团一方面聘请著名导演,常年对演员进行艺术指导,提高演员演绎水平,同时不断恢复传统剧目演出,坚持罗卷戏进村、进社区、进校园,培养了一批罗卷戏爱好者;另一方面重点培养罗卷戏新学员,以本村小学为依托,不断扩展到全镇小学和初中兴趣小组,对课堂上发现的戏曲苗子进行集中重点培养。

  图片4.png

  培养罗卷戏新学员   (焦红彦供图)


  罗卷戏每年送戏下乡演出80场次,进校园30场次,非遗日展演10场次,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宣传性演出90场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邓州罗卷戏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通讯员衡晓惺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微信同号) QQ:1796493406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