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总是与“老手艺”“老匠人”紧密相连,仿佛蒙着一层岁月的薄纱。然而,在南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街巷深处,一群年轻人正用他们的热情与创意,以非遗新职业人的身份,为古老的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让宋锦、缠花、掐丝珐琅、螺钿镶嵌等传统手艺,以一种崭新业态走进了现代生活。

掐丝珐琅创作
抉择 从都市“格子间”到非遗“一方案”

直播推广宋锦
走进位于市城区理想路的青煊时代非遗体验馆,映入眼帘的是一派青春洋溢、色彩斑斓的景象。

制作螺钿镶嵌饰品
几位年轻的非遗新职业人正伏案创作,指尖翻飞间,丝线、锦缎、铜丝被赋予了灵魂。细密的刺绣勾勒出花鸟虫鱼的灵动,夜光螺钿化作翩跹的蝶翼与绽放的花瓣,精巧的缠花首饰将四季风华凝结于发髻衣襟,而金光熠熠的掐丝珐琅,则将山河景致定格在方寸画板之上。

缠花工艺
“我们不只是在做手艺,更是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承非遗文化,表达我们这一代人的审美。”体验馆的负责人“90后”耿程说。她从小对传统文化颇感兴趣,尤其对一些国风特色的非遗饰品爱不释手。于是,2023年她先后走访西安、浙江、上海等地,挖掘学习非遗技艺,耗时两年钻研掌握近20种传统手艺,毅然在家乡开创了非遗体验馆,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就业创业。
像耿程这样的年轻人在这个群体中并非个例。23岁的王昱霏放弃了外地的舞蹈教学工作,回到家乡,潜心钻研螺钿镶嵌这项技艺;而专门应聘缠花非遗新职业人的米乐,设计出了融合南阳元素、更符合年轻人喜好的缠花胸针和手机挂饰。
记者注意到,展架上的非遗作品打破了传统印象:缠花做成了小巧的发簪,掐丝珐琅被设计成杯垫和书签……每一件都带着“老手艺新表达”的巧思。
破壁 在0.1毫米的丝线间与古人对话
在张佳的工作台前,一幅名为《秋桂》的掐丝珐琅画正在创作中。她用细如发丝的铜线,勾勒出枝叶花茎。随后,她将不同颜色的珐琅彩砂一点点填入其中,通过色彩的渐变与混合,营造出桂花的灵动与明月的皎洁。
“掐丝这道工序,误差不能超过0.1毫米,否则在点蓝时就会串色,前功尽弃。”张佳介绍,这门源自古代景泰蓝的技艺,要求极致的心手合一。“我们想证明,传统技艺的容器,完全可以装下当代的灵魂。它不仅能表达《千里江山图》的壮阔,也能描绘秋月诗吟的美好。”
另一边,螺钿镶嵌的光华令人屏息。王昱霏正在制作一个胸针,用极薄的夜光螺钿片镶嵌出玉兰的图案,随着角度变换,螺钿折射出彩虹般绚丽的光芒,如梦似幻。“螺钿的‘取舍’最难。”王昱霏用特制的工具小心翼翼地打磨着一片花瓣的边缘,“取的是贝类内壳最精华、最富光泽的部分;舍的是所有冗余。设计图案时,要考虑螺钿天然的色泽与纹理,这不仅是手艺,更是与自然材料的共舞。”她将传统的螺钿镶嵌从大件家具、乐器中解放出来,应用于首饰、文具、艺术品等小件物品上,让这份源自周唐的奢华,变得更为精巧、时尚、触手可及。
赋能 “互联网+”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
如何让深藏于工作室的精美手艺,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这群年轻的非遗新职业人同样是娴熟的“品牌运营官”。
他们以“新业态”的思路运营,将非遗技艺与文化创意、美学教育、休闲旅游相结合,形成了“展示、体验、销售”一体化的良性循环。这些作品,不仅是工艺品,更是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时尚配饰和家居美物。
他们不再是默默耕耘的隐士,而是活跃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UP主”。通过精心策划的短视频和直播,将漫长的制作过程,转化为一场场治愈人心的“视觉盛宴”和非遗知识普及课。
“直播不仅是为了销售,更是一种‘可视化’的传承。”王静在宋锦饰品的直播中,不仅演示制作技巧,更会讲述宋锦的历史、文化故事,以及中国古典礼仪美学。“我们希望通过直观互动的方式,让非遗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打破‘高大上’的刻板印象,让它成为一种可亲近的、提升生活品质的方式。”
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如今,青煊时代非遗体验馆的非遗手工已达30余种,每天晚上和周末举办的“非遗体验沙龙”,已成为南阳本土的一个文化交流地。假期,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在非遗新职业人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掐丝珐琅书签;傍晚,上班族放下工作的疲惫,近距离触摸宋锦的细腻纹路。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参与者不仅带走了作品,更深刻地理解了手艺背后的价值与不易,从而成为非遗文化的欣赏者和传播者。
“非遗的活力在于传承,更在于创新。”耿程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不仅可以在博物馆里,也可以很‘潮’、很‘日常’,成为我们当下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南阳晚报记者 王蕾 文/图)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西保集团坚持创新驱动,低碳铜钢保护渣等多个创新产品推向市场——炼钢“味精”调味全球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