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冯友兰先生诞辰130周年,为深入学习西南联大精神、追寻南阳先贤冯友兰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期间的学术思想成就,南阳市社科联卢忠哲同志应邀和南阳冯友兰研究会部分成员一起,于春季自驾车辆,跨山越水,千里奔赴昆明。一路上,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和平兴旺的城乡面貌,在车窗外不时闪现,回想起80多年前旧中国的山河破碎满目疮痍,卢忠哲感慨万千,他思接历史、文写古今,撰写了这篇文章,今日特予以推送,以飨读者。
跨山越水的千里奔赴
卢忠哲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致敬在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之中谱写结茅立舍弦歌不辍、刚毅坚卓教育报国壮丽史诗的西南联合大学暨各位教育先贤们。
——2025年7月仲夏
一
1937年7月7日,北平永定河畔卢沟桥旁宛平城头的一声枪响,使我们这个本来已经饱受屈辱苦难的民族,又进入了一段更加令人蒙辱难忘奋起抗争的历程。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由局部抗争转入全面抗战阶段。随着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虐和“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张狂叫嚣,1937年7月28日夜晚到29日,位于天津的私立南开大学图书馆不但被日军疯狂炮击,整个校园还被日军拉来的几卡车煤油点燃的熊熊大火烧得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北平被占,南开被炸。平津危机!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机!偌大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
8月底,国民政府教育部下发公函,决定将国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迁至湖南长沙,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由三所大学的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和张伯苓担任常务委员,共同主持校务工作。经过82天的周折辗转,三校组建起来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学,后随着上海南京武汉的相继沦陷,三所大学被迫于1938年2月从长沙分三路西迁昆明,于4月底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中国西南边陲的大后方顶风冒雨、结茅立舍、弦歌不停,坚守教书育人阵地。直到1946年5月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三校才陆续北返恢复办学。从1938年2月到1946年5月,西南联合大学汇聚了叶企孙、吴有训、华罗庚、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等一大批名师巨匠,先后有8000多人在此就读,毕业生近4000人,这里先后走出了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者、175位院士、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等一大批杰出人才。抗战紧要关头,先后有834名联大学生报名从军参加抗战。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存在了8年多的西南联合大学,书写了一段国家危难之际刚毅坚卓教育报国的史诗壮歌。

冯友兰,这位从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一个“世代书香”之家走出去的哲学巨擘,学贯中西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在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六十载倾心育人,七十载笔耕不辍,树立起其人生和学术的高峰。其所著的“三史六书”——《中国哲学史》开国内该领域先河,为学科奠基;《中国哲学简史》风靡西方,成文化交流经典;“贞元六书”,作于抗日战争的硝烟弥漫之时,立起新理学体系,《中国哲学史新编》更是高龄完稿,创造学术与生命的双重奇迹。他的名字成为中国哲学的标志,他的思想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他20岁考进北京大学哲学系,24岁取得公费留学美国资格,29岁获得哥伦比亚大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任教,后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被迫南迁的大学一路南渡,身居其中经历见证了这段令人屈辱而又刚毅坚卓的难忘岁月。从1938年至1946年,在中国大西南昆明的西南联大岁月里,冯友兰任西南联大文学院院长、哲学心理系教授,和其他许许多多忧国忧民教育报国的专家学者一起,一边教书育人,一边潜心治学,终其一生铸就了“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的学术成就,构建了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三校北返复校后,冯友兰先后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客座教授,1948年9月当选为首届南京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12月毅然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临时主席,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曾连续参加过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会议和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曾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他被誉为中国近代以来影响最大的一位哲学家、世纪哲人、百年巨匠。
冯友兰也当之无愧地成为家乡河南南阳人民为之自豪和骄傲的一代大家、一张名片。多年来,为学习宣传弘扬冯友兰学术思想精神品格,祁义镇加强了故居保护,唐河岸边建起了冯友兰纪念馆,南阳护城河边的梅园里敬立了张嘉谋、冯友兰、杨廷宝、董作宾近代四贤雕像,南阳白河岸边的卧龙区档案馆设立了冯友兰陈列室,珍藏有冯友兰名人档案、资料、实物等180余件。特别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大批热爱冯学的有识之士就发起成立了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研究会成立30多年来,坚持不懈组织举办系列学术研讨和进学校、进社区等“五进”活动,推动了冯学研究走深走实、冯学传承蔚然成风,为激励南阳人砥砺奋进奋发有为贡献了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力量。
二
2025年春意昂然的三月中旬,为深入学习西南联大精神、了解80多年前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危机之时的事迹精神、追寻南阳先贤冯友兰在西南联大期间的学术思想成就,笔者应邀和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的部分成员一道自驾车辆,由南阳出发向着昆明方向,在导航的提示下驶进高速公里,一路向南、向西、向西南,越过汉江长江湘江乌江,跨过一座座崇山峻岭,越过一道道江河湖泊,往返行程近4000公里,开启了一段跨山越水的千里奔赴。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绿水青山的壮美画卷,高楼林立的城市风景,产业兴旺的乡镇村庄,都在车窗外迎面而来一闪而过。今日之中国,早已不是80多年前山河破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早已挥别了令人屈辱的硝烟战火。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中国,山河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已经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实步履和光明图景。
跨山越水的千里奔赴,为了敬仰追寻,为了学习传承。76岁的刘振山,南阳理工学院原副校长、南阳冯友兰研究会首席顾问,痴心冯学研究弘扬20余年,总结出学习研究冯学长知识、增智慧、强底气等八大好处,虽然过去也曾去过昆明参观过西南联大,但他说每次来都有新的收获和启迪;王景文,南阳市财政局退休干部,在职期间已经通读过冯友兰七八百万字的三松堂全集,去年12月义无反顾地接过了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的大旗,接任会长伊始,就开始思考筹划今年的纪念冯友兰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做后薪;柳晓,研究会副会长、南阳广播电视台原新闻周刊主编,利用自己多年从事电视报道的专业特长和网络新阵地,不遗余力地宣传推介研究会的各类活动;周若愚,研究会副会长、南阳日报原文化周刊部主任,专注于研究冯友兰的成长成才与母亲、妻子、女儿的关系,挖掘阐释冯友兰背后的女性力量;陈文听,研究会副秘书长、南阳奥德曼公司董事长,这位从唐河县走出来的企业家,充满着对文化和先贤的热爱敬仰,热心参与究会工作,深受冯友兰哲学思想熏陶,在朋友圈分享企业经营与做人做事等心得感悟,充满着满满的哲理味道,为了这次跨山越水的千里奔赴,还慷慨赞助出车出人......
大家一路上交流探讨其乐融融,从冯友兰的童年往事谈到其后来与家乡的互动来往,从冯友兰的学术成就谈到冯友兰提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人生四境界......车行高速,越过一山又一水,跨过一村又一寨,不觉漫长和疲惫。夜宿凤凰古城感悟当年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的艰难历程,品味灯光阑珊处人来人往的魅力湘西和人间烟火,第二天一大早就又继续启程开行。从贵阳到曲靖穿越云贵高原的重重高山,还遇到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和湿滑难行的冰冻,车开得分外小心翼翼而又稳健持重,进入昆明市区已是晚上十点多了,预定宾馆附近的饭馆都已关门打烊,只好到便利店里买了面包和方便面。在昆明期间,研究会一行受到了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博物馆的热情接待。西南联大博物馆副馆长李红等在百忙之中,与研究会一行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博物馆专职讲解员王齐为研究会一行参观研学做了全程详细细致的讲解,研究会一行还向西南联大博物馆赠送了《南阳历史文化辞典》《哲学大家冯友兰》两本专著。《南阳历史文化辞典》是由南阳市社科联承办组织实施编纂的全市重大文化出版工程,是对南阳文化规模空前的一次大总结大梳理大凝练,全书分生态环境、建置沿革、政治与思想、人物、文学与著述等10大部分,5400余个词条、192万字,被称为南阳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收录有关冯友兰个人及其学术专著、纪念设施等相关词条就有10多个。《哲学大家冯友兰》是南阳冯友兰研究会组织谢胜旺、赵卫东、高文军等研究会骨干专家学者历经三年精心撰著的社科力作,全书分耕读传家久、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育人六十载、情系家与国、故乡研冯学六章,被称为“学者不觉其浅、大众不觉其深”的大家小书,出版以来广受好评,成为学习研究弘扬冯友兰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和普及读物。

为更好地学习冯友兰了解冯友兰走近冯友兰,大家还跟着导航,辗转两三个地方才颇费周折地找到了位于昆明市盘龙区龙头街的原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和冯友兰旧居等,看着那一间间已经被保护起来的简陋旧居房屋,现场感受35位历史文化名人曾经在那里影响世界的沧桑往事,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冯友兰、梁思成、林徽因......一个个如雷贯耳的文化大家,当年冒着日军敌机的轰炸,曾在这里生活起居教书育人著述立说,这里也由此成为当地引以为荣的抗战文化高地,冯友兰“贞元六书”的大部分文稿都是在龙头街弥陀寺中的油灯下完成的。在硝烟弥漫物价飞涨的艰难岁月,住在这里的教授们不得不通过卖衣、卖字、卖书等维持生计,冯友兰夫人任载坤曾经在这里油炸麻花对外出售补贴家用。如今,这里的旧址旧居已被列为昆明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书声琅琅的龙泉学校后面,大师们当年生活的旧居老屋周边正在拆迁,国难危机之际点亮文化薪火的旧址旧居正迎来修葺保护的新生,巍巍西山蕴蕴滇池见证了一所特殊大学在中华民族最危险时刻的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而传之隽永的壮歌史诗。
三
1937年8月底,国难危机笼罩下的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被迫开启了南迁之路。从北平到长沙历时82天。随学校一路南迁的冯友兰,先到长沙而后又辗转越南而至昆明。冯友兰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常为中华民族之存亡而忧心如焚。11月1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第一天,冯友兰在教室黑板上画出一条弯弯曲曲的路线,“今天是我们开课的日子,也是新的起点”,而此刻窗外还响着日本轰炸机的声音。暂避长沙期间,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日军铁蹄南下和蚕食扩张,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1938年2月,长沙临时大学再次分三路西迁。其中的一路,多为寒门子弟因无钱购票的267名学生,大家决定徒步前往昆明,闻一多、曾昭仑等11位教授作为教师领队,组成了284人的“湘黔滇旅行团”,由4名军官护送,搭船夜下湘江,从洞庭湖畔启程。师生们一路翻山越岭,晓行夜宿,横穿湘黔滇三省,翻过雪峰山、武陵山、苗岭、乌蒙山等崇山峻岭,徒步行程1300多公里,历时68天,完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罕见的长征。
冯友兰、朱自清、陈岱孙等一行十几人,则从长沙乘汽车前往广西桂林,出镇南关,绕道越南河内赶赴昆明。快要到镇南关,当汽车穿过凭祥县城门时,被誉为“呆气忘我”一介书生的冯友兰,也许正在思考哲学命题,因伸出窗外的左臂碰到城墙而骨折,只好乘火车到河内住院医治。在医院躺了一个多月,冯友兰胡子也长出来了,就一直没有剃掉而留了下来,直到60年代才剃去。1938年4月上旬冯友兰乘火车由滇越铁路抵达昆明,赶上了西南联大即将开学的日子。如今云南师范大学校园院墙外边,仍然保留了一段已经废弃的滇越铁路,清晨沿着铁路上学的学生、散步的市民、打卡的游人,穿越时光的隧道,也许还能感受到往日的场景。4月19日,西南联大第58次常委会议决:文学院院长胡适未到校前,文学院院长由冯友兰先生代理。因为胡适一直没有到任,联大8年,冯友兰就一直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任哲学心理系教授,并协助校长梅贻琦主持日常校务。到昆后不久,由于缺乏校舍,文学院等先在云南蒙自短暂办学,后才回到昆明。联大8年,联大老师们冒着日军轰炸的战火硝烟,专心致志教书育人弦歌不辍:钱穆的中国通史课,从不点到,却无人缺席;冯友兰讲哲学史不带讲稿,满腹经纶娓娓道来,旁听的学生一度把窗户挤坏......迫于敌机轰炸,联大老师们多散居于昆明郊区。冯友兰每周都有几天要进城到西南联大上课,步行需要三个多小时。他一把黑髯,一袭长衫、一副圆圆的眼镜,加上魁梧的身躯和宽厚的面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1年8月14日,日军飞机对西南联大校园进行了狂轰滥炸,学校很多设施被炸毁、损失惨重。那些落在空地上的炮弹,把校园炸了好几个大坑。第二天恰逢冯友兰有课,他干脆把课堂搬到弹坑里,寓意着在废墟上也不停课,表达了联大师生不屈不挠的精神。那天冯友兰站在弹坑里面,给弹坑周围的西南联大学子,上了一堂别开生面又让他们刻骨铭心的课。老师们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联大学子,他们在课本与枪炮的交响中书写着青春挥洒着热血。联大校歌《满江红》中“千秋耻,终当雪”的呐喊,化作800余名学子投笔从戎的壮举:他们中有的人穿上军装,血战滇缅公路;有的人以笔为剑,在报刊上剖析时局,揭露侵略者的罪行。学生社团“高声唱歌咏队”在街头演出,歌声刺破阴霾,将希望种进每一颗年轻的心灵。在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底开始的国统区反内战热潮中,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等学校的师生们与国民党军队奋起抗争,酿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造成四名学生死亡、11名学生重伤、14名学生轻伤,成为继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学生爱国民主运动。三校北返复校时,西南联大师范学院留在了昆明,发展成为后来的昆明师范学院以及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如今,云南师范大学门前的道路被命名为一二一大街,校内联大旧址中的“一二一”四烈士墓和闻一多雕像等,都留住了这段难忘的历史记忆。
1937年至1946年,是冯友兰学术生涯中的关键十年,其新理学体系即在此间创制而成。到西南联大不久,冯友兰在授课之余,开始修改自己写于长沙临时大学时的《新理学》。他作诗表达了修订此书时的心情:“印罢衡山所著书,踌躇四顾对南湖。鲁鱼亥豕君休笑,此是当前国难图。”接下来的几年,他又冒着空袭硝烟,相继完成了《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五本自成体系的哲学专著。这些在防空洞中完成、被冯友兰称为“贞元六书”的专著,以“贞下启元”比喻民族复兴,构建起了具有冯友兰个人特色的学术知识体系,铸就了冯友兰学术生涯的思想高峰。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如今新建而成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内,就陈列着最早出版的贞元六书。冯友兰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终其一生都奔走在教书育人、著述立说的拼搏奋斗路上,哲学就是他的全部世界,他潜心专注,既是“呆气忘我”的一介书生,也体现出一名知识分子精益求精孜孜以求、与时俱进学术报国的境界追求。冯友兰1928年任教清华大学期间讲授、著就了上下两册的《中国哲学史》,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之作,代表了当时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三校北返复校后,冯友兰应邀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客座教授,给外国学生讲授中国哲学,根据课堂讲义著就的《中国哲学简史》,内容简洁通俗易懂,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哲学的窗口。在他们认知里,冯友兰就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冯友兰。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曾说:“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的著作,体现出中国哲学和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思想智慧;新中国成立前,冯友兰毅然决定回国投入到新中国的怀抱,他一直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修正自己原来的哲学著述,经过特殊岁月的洗礼依然初心不改,1980年已经85岁的冯友兰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已近失明失聪的情况,运用口述和助手记录的方式,投入到重新编写工作中去,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哲学思考,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历时10年在耄耋之年终于完成了7册150万字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皇皇宏著,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基础。在疾病缠身的日子,冯友兰多次表示:“我现在治病,是因为有书还没完成。等书写完了,也就不治了。”1990年11月《中国哲学史新编》完成4个月后,95岁的冯友兰走完了他跌宕起伏著作等身的一生。1982年9月冯友兰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领取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时,曾赋诗一首表达为学传承之志:“一别贞江六十春,问江可认再来人?智山慧海传真火,愿随前薪作后薪。”冯友兰晚年还曾撰写对联“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和“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概括其一生的学术成就、治学追求和处世理念等。今天,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推进文化繁荣兴盛,构建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强音,冯友兰无疑就是这方面的重要典型和范例之一,为后人树立了楷模和榜样。
四
邪恶终将被正义战胜,阴霾必定被阳光驱散。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战火硝烟中延续了中国教育的西南联大,也迎来了重生的光明。1946年上半年,在三校复员北返前的一次校务会议上,校长梅贻琦说:“我们在昆明呆了七八年,临走的时候总要留下个纪念品吧。”会上,经冯友兰提议,决定在校园内大食堂后小土山上留下一座形式古典的西南联大纪念碑。这个纪念碑的碑文即由提议人冯友兰撰写。纪念碑按照传统的款式,碑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署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撰文,中国文学系教授闻一多篆额,中国文学系主任罗庸书丹”,被称为“三绝碑”。碑的正面篆刻的就是冯友兰撰写的纪念碑全文。碑的背面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战以来从军学生题名”,共计834名,其中就包括冯友兰的儿子、后来成为机械专家的冯钟辽。西南联大于1946年五四纪念日结束,纪念碑也于那日揭幕。冯友兰晚年回忆:“那一天上午,先开联大的会,全体师生集合,由我朗诵纪念碑碑文,然后到新校舍后面小山上为纪念碑揭幕。经历抗战八年的联大就此结束。”碑文简要记述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三所大学南渡历程和组建国立西南联大的过程以及立碑意义等。
冯友兰在碑文开篇即写到:“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冯友兰在碑文中纵论敬立纪念碑的四层意义:“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战时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原有三校即将返故居、复旧业。缅维八年支持之苦辛,与夫三校合作之协和,可纪念者,盖有四焉: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旷代之伟业,八年之抗战已开其规模、立其基础。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此其可纪念者一也。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昔人所言,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各异之学风,八年之久,合作无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此其可纪念者二也。万物并育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此其可纪念者三也。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冯友兰在碑文的后面部分还附上了曾经创作的西南联合大学校歌,一稿两用:“联合大学初定校歌,其辞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校以今日之成功,历历不爽,若合符契。联合大学之始终,岂非一代之盛事,旷百世而难遇者哉!爰就歌辞勒为碑铭。铭曰:
痛南渡,辞宫阙。驻衡湘,又离别。
更长征,经峣嵲。望中原,遍洒血。
抵绝徼,继讲说。诗书丧,犹有舌。
尽笳吹,情弥切。千秋耻,终已雪。
见仇寇,如烟灭。起朔北,迄南越。
视金瓯,已无缺。大一统,无倾折。
中兴业,继往烈。维三校,兄弟列。
为一体,如胶结。同艰难,共欢悦。
联合竟,使命彻。神京复,还燕碣。
以此石,象坚节。纪嘉庆,告来哲。”
整篇碑文气势磅礴,立意深远,文采横溢,字字千钧,将这段苦难的历史融进岁月镌入山河,通篇洋溢着高度的民族自信和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旅美史学家何炳棣称赞其为二十世纪的一篇雄文。冯友兰晚年曾回忆说:“文为余三十年前旧作。以今观之,此文有见识,有感情,有气势,有词藻,有音节,寓六朝之俪句于唐宋之古文。余中年为古典文,以此自期,此则其选也。承百代之流,而会乎当今之变,有蕴于中,故情文相生,不能自已。今日重读,感慨系之矣。”

如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去,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矗立在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纪念碑,以及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校园内复制敬立的西南联大纪念碑,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学子和游人前来观瞻学习。2020年北大还把冯友兰燕南园57号的三松堂旧居修葺一新对外开放。这在寸土寸金的北大校园内,实属难能可贵!包括冯友兰三松堂旧居在内的“北京大学燕南园”项目,由此还获得了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在冯友兰的家乡南阳市和唐河县,市、县各级也都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冯友兰学术文化等保护传承弘扬。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更让人感慨系之、回味静思,大家深感和平安宁之可贵,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珍爱和平开辟未来。西南联大师生在强敌深入、风雨如晦的日子里结茅立舍艰苦奋斗、激情不减弦歌不辍,传承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传统,形成了“刚毅坚卓”的校训图腾,西南联大精神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早已超越时空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西南联大,以一所抗战期间特殊大学的身份和经历,记录和见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苦难和坚韧、不屈与奋进。
五
2020年1月20日下午,在云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考察调研。在了解西南联大结茅立舍、弦歌不停的光荣历史后,总书记深有感触地说,国难危机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精华辗转周折聚集在这里,形成精英荟萃的局面,最后在这里开花结果,又把种子播撒出去,所培养的人才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深刻启示我们,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艰苦简陋的环境,恰恰是出人才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不负韶华,不负时代。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和营养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开展党史国史学习教育、推进文化传承发展等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和阐述,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特性”,以及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等重要论断,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如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步伐矫健铿锵有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正当其时风正帆悬前景可期。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在纪念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再次学习重温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论述精神,联系对照西南联大精神和冯友兰学术思想成就等,使大家愈加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精神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使大家愈加感到冯友兰学术成就、爱国思想、奋斗精神的珍贵可贵,使大家对这次昆明之行更加充满了敬仰珍惜和回味沉思。跨山越水的千里奔赴,既是学习缅怀,更是铭记传承。昆明归来,由南阳冯友兰研究会倡议,在南阳老干部大学开办的“读懂南阳文化研究班”期期爆满,如今已举办了16期,多位热爱南阳文化的专家学者相继走上讲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研究阐释南阳文化的特质和历史名人的事迹,受到积极欢迎和广泛好评,被誉为南阳文化的“百家讲坛”。今年4月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研究会还举办了“品读冯学 共享书香”读书交流活动,倡导大家“向冯友兰学习读书,读好冯友兰的书”,参与者竞相发言反响热烈。为筹备今年12月纪念冯友兰诞辰130周年,研究会还启动了冯友兰学术研究文稿征集活动,进一步推动学习弘扬走深走实。
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名人辈出,自古至今崇文重教、躬身力行、创新创造等优良传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张仲景、张衡、诸葛亮、范仲淹、范蠡等历代圣贤以及冯友兰、二月河、王永民等一大批近现代名人先贤,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对日最后一战西峡口战役、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和彭雪枫、张星江等革命事件英雄事迹,还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南阳籍院士专家群、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南阳好人等,都留下了无数穿越时空历久弥新饱含思想智慧、道德观念、价值理念的人文坐标和精神财富,既为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发展贡献了南阳力量,更为南阳人砥砺奋进新征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为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高质量发展和河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及文化强市建设,南阳市深入持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5年5月和2021年5月考察河南、考察南阳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全市大力倡导践行的弘扬忠诚品格、民本情怀、躬耕精神、忧乐境界、科圣追求、清正风尚的“六个弘扬”,就深深植根于南阳优秀文化的丰厚土壤,都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源远流长的历史根脉和文化基因,就是推进“两个结合”、加快传承发展的生动体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南阳冯友兰研究会、汉文化研究会、诸葛亮研究会等一些社会组织、民间力量,也在为南阳的发展、文化的传承添砖加瓦呐喊助力,南阳的高质量发展在文化的沁润助力下更加丰盈澎湃强劲潮涌。
今天从昨天中走来,岁月的长河滚滚向前川流不息,每个人既是历史的过客,更是历史的主人,都有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义务与责任。 只要每个人都心系家国、正心正念、向上向善、创新创造、发光发热,无论平凡与伟大,无论贡献大小多少,大家都各美其美互学互鉴相得益彰美美与共,这个社会就一定能够更加和谐安定文明有序,发展进步文化文明的薪火就一定能够如星星之火燎原燃烧,就一定能够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河,从而凝聚起愈来愈强大磅礴的传承奋进力量,就一定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无论浓淡轻重而都值得铭记的鲜明印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知往鉴今更显弥足珍贵,传承弘扬永远砥砺后人。
(作者:卢忠哲 南阳市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南阳市改革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