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项目赛区。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快看!机械臂‘长眼睛’了!”9月21日,河南省郑州中原国际会展中心S4展馆内,一声惊呼瞬间拽住所有人的目光。
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赛项的操作台旁,选手指尖在键盘上翻飞,一行行代码流进控制系统,原本“盲操”的机械臂突然精准转向物料台,稳稳抓起细小零件,误差竟不足0.1毫米!
“这可不是花架子,是生产一线急需的智能升级!”裁判长王春峰的声音适时响起,观众席的惊叹随即化作雷鸣般的掌声。
9月19日至23日,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举办,3420名技能英才在此同台竞技,106个赛项中超50%聚焦智能制造、数字技术等新领域,这场“技能全运会”不仅展现着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更折射出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的时代脉络。
赛项革新 锚定国家需求技能应答
“传统‘咬膜’做义齿要一周,现在数字化技术一天就能完成!”口腔工艺修复技术赛项联络员梁金鑫指着赛场的3D打印机介绍。作为本届大赛6个新增世赛选拔项目之一,该赛项的数字化设备与流程,精准回应了群众“看牙慢”的民生痛点,成为大赛对接社会需求与产业升级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专项赛场同样激战正酣,农机智能化技术选手张乾坤的双手在电气设备间翻飞,1小时内将200多根线束精准接入开关与电磁阀,每接对一根,设备便亮起一盏绿灯。“7个乡村振兴赛项,专为农业现代化育人才。”裁判长韩振生表示,这些技能高手将成为田间地头的“技术骨干”,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项目赛区。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污水处理项目首次跻身国赛,河南选手陈超越持移液管将药剂误差缩至0.1毫升,以快于预设20%的速度校准电机轴,摘得该项目首个全国金牌,彰显生态环保领域的技能突破。
传统赛项亦紧跟技术迭代步伐。数控加工赛场,连续三届担任裁判长的宋放之细数变化:“从第一届的普通车床,到如今的国产五轴复合车削中心,设备升级见证着‘工业母机’领域的技能升级。”
光电信息技术赛场,选手们专注于接线槽裁剪、布线调试等精细操作,“当大家的技艺水平趋于接近时,心态与细节便是决胜的关键。”获得该项目银奖的厦门技师学院教师郑锦灿深有体会,他曾入选第46届世技赛国家集训队,“像剪接线槽这样的基础操作,尺寸精准度、切口平整度都直接关系到布线安全与美观,没有捷径,唯靠千锤百炼,手上功夫往往在毫厘之差见真章。”
无人机驾驶(植保)新增户外实操,区块链技术涵盖运维、合约开发等四大模块,无不考验选手综合能力。“赛项跟着产业走,技能围着需求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吴礼舵指出,大赛通过动态调整项目设置,始终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人才焕新 高知跨界工匠群像崛起
“编程再优,也要到车间找答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赛项选手杜崇鹏的白大褂口袋里,既装着博士学位证书,也揣着满是油污的操作手册。本届大赛33%的选手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13名博士、286名硕士扎堆智能制造、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彻底打破“技能人才学历低”的刻板印象。
赛场内外,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选手演绎着别样的匠心故事。57岁的装配钳工胡新华与来自广州的18岁砌筑选手刘洋同场竞技,前者为传艺而来,后者带茧的双手诠释着年轻一代的坚守:“赛前反复练摆砖、调灰缝,手指磨出茧也没停,每块砖的对齐都是对匠心的践行。”
本次大赛,云南代表团斩获2金3银5铜,首次实现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21岁的酒店接待项目金奖得主李雨霞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来自云南交通技师学院的她同时也是一名指导老师,此次更入选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酒店接待看似是软性服务,实则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问候、每一次应对,都考验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细节没有捷径,唯有反复练习总结才能自然到位。”李雨霞坦言,希望在更高舞台展现中国青年专业风采。
企业职工与院校师生的“双向奔赴”更显人才生态活力。数据显示,大赛中企业职工占比达21%,较往届明显提升;41岁的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刘玉琳放下教鞭重拾工具,“亲身参赛才能沉淀更有价值的教学智慧。”
“优秀工程师要过‘三关’:知识关、协作关、实践关。”智能制造工程技术赛项裁判长王振林的总结,道出新型技能人才核心素养。从高知人才到青年学徒,从企业骨干到院校教师,多元群像彰显“人人皆可成才、技能成就未来”的实践。郑锦灿也表示,会把参赛经验分享给学生,鼓励他们坚定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生态创新 全民共享技能文化浸润
“机器人唱豫剧太奇妙了!”绝技绝活展区,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的人形机器人水袖翻飞,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演绎得淋漓尽致。从全国征集的226个项目中精选出的40项绝活轮番上演:新疆沙粒画用细沙勾勒立体图景,四川雅安藏茶以宋代点茶技艺再现茶马古道情谊,“一剪年轻十岁”的美发绝技让观众现场体验视觉“逆龄”效果。18.3万人次现场观赛,在惊叹中感受技能之美。

第二届技能强国论坛在中原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
技能强国论坛上,政企校代表共探“人才红利转型”路径。“产教评”生态链合作伙伴签约、410家院校发起“河南倡议”、326家评价组织推出“郑州倡议”,从培养到评价形成闭环。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副校长于海表示:“要把国赛标准融入教学,让技能培养更接产业地气。”70个“技能培训小课堂”同步开讲,青少年戴着AI眼镜学心肺复苏,用3D打印笔描绘创意,技能的种子在互动中萌芽。
闭幕式上,“技”字会旗从河南传递至浙江,灯光下的奖牌与选手村留言箱里的感谢信同样温暖。“床品像家里的一样软,葱爆羊肉香到难忘,河南的热情把异乡变故乡。”河北选手的留言,道出赛事服务的温度。348名选手最终摘得奖牌,35人获“参赛团最佳选手奖”,21个代表团获“突出贡献奖”,这些荣光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磨砺。
大赛落幕,技能之光不熄。从黄河之畔的赛场到全国的车间、田野、校园,新赛项引领的产业方向、新人才彰显的时代特质、新生态凝聚的社会共识,正汇聚成技能强国的磅礴力量。当更多人以匠心筑梦,用技能立身,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必将迎来更璀璨的未来,“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理念也将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闭幕式现场。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