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敢在黄河边上开个口子!”半个多世纪前,人民胜利渠渠首的建设,开创了黄河中下游首个大型引黄灌溉先河,也奏响了“敢为人先”精神的激昂乐章。
在“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媒体采风团走进河南省武陟县黄河岸边,探寻这座被誉为“黄河下游引黄灌溉第一闸”的人民胜利渠渠首,破译万亩田“喝”上幸福水的智慧密码。
走进河南省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
这座非凡七十余载的水利工程,镌刻着新中国治黄事业的开篇记忆,向世界诉说着中国治水智慧的当代价值。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翟嵩峰介绍,建造前近2600年间,黄河下游大小决口达1500多次,大的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而每次决口都是一场生命与财产的浩劫,百姓们苦不堪言。
据介绍,自1951年3月正式动工,1952年4月竣工并举行开闸放水典礼。建成总干渠长52.7公里,占当年全国水利经费的四分之一,累计引水量超400亿立方米,覆盖新乡、焦作等地盐碱地改造,兼具灌溉、供水、生态补源等功能。
建造过程历经艰难险阻,依旧迎难而上。当时黄河河床深浅不一、多淤沙,淤积层地质松软,很多人认为,如此条件下修建引黄灌溉工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党和政府为了改变人民靠天吃饭、良田长期干旱的局面,直面困难,科学规划。通过研究历年观测资料、走访渡口老艄公和当地群众,并在苏联水利专家的帮助下,采用桩基加固方案,成功解决了提高引水保证程度以及在松软沙地上建起坚固大闸这两大难题。
走进河南省武陟县人民胜利渠渠首。
1952年,人民胜利渠成功开闸放水,宣告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放水典礼上,当引黄闸门提起、黄河水涌出的一刻,沿渠百姓们无不欢腾雀跃,现场热烈情绪高涨,后将工程改名为“人民胜利渠”。黄河就此从“害河”到“幸福河”的转折,开始润泽两岸,造福百姓。
建成后的人民胜利渠,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与改造升级。先后对灌区进行3次扩建,形成“灌排分设、井渠结合”的科学灌溉模式;对总干渠、干渠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渠道堤防进行标准化整治和生态护坡建设,增强工程安全性与生态性;构建数字孪生灌区,借助现代科技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水平。
渠首周边水清岸绿与高产农田相映,有了黄河水的灌溉,豫北地区的万亩农田告别“望天田”,摇身一变成为“吨粮田”,不仅逐渐发展为优质粮棉生产基地,还为工业、城市生活供水以及生态补源,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支撑。其中,原阳大米多次斩获国际与国家级金奖,被纳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及中原特产名片;延津县目前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95万亩,成功获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
“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期间,媒体采风团在人民胜利渠渠首实地探访。
人民胜利渠渠首,现已成为重要文化载体,治黄精神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数万游客与研学群体。2006年渠首闸及纪念碑成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获评国家水利风景区,更凭借独特泥沙治理技术与可持续模式吸引全球目光。截至2025年,40国水利专家考察交流,国际灌排委员会称其为“泥沙治理奇迹”,为世界大河治理传递中国方案的智慧水密码。(光明网记者 王一涵 文/视频)
编辑:翟参_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如何推动技能人才发展?突出一个主题、围绕两个重点、发挥三方作用、实施四项行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