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获奖,将激励我像乔典运先生那样,更深地挖进生活的土壤,去聆听那些最微弱也最坚韧的声音。”作品《金塘河》获首届乔典运乡土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对陈集益而言,既是肯定,更是起点。
陈集益的文学创作之路开始于本世纪之初。中篇小说《金塘河》,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们满怀喜悦积极投身脱贫致富的故事。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真实经历。他生于1973年,正处于农村生产方式从生产队时期向改革开放时期过渡的年代,目睹了农村分田到户后的可喜变化,尤其是农民的心态变化、精神面貌的变化。在小说中,他主要塑造了一个不服输的、一心想带领全家人过上美好生活的父亲形象。
可能是世代农民的影响,也许是因为从小的耳濡目染,陈集益到现在还喜欢干农活,并且干得又快又好。他记得在家务农的那些日子,村里的老农民们完全把他当作了同道。当傍晚收工时,他们会在另一条田埂上,大声喊他的名字。
“此刻,我也有一种站在故乡的稻田里,和老农民们一起插秧的感觉。”当年,陈集益和村里的插秧高手站成一排,心里既紧张又荣耀。今天,他有幸与众多名家大咖同台领奖,内心同样紧张又荣耀。
这次因获奖来到西峡,令陈集益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文学氛围非常浓厚。这里有深厚的、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有众多的知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尤其政府对文学的重视程度值得为之点赞。以乔典运的名字设立全国性文学奖,并建设规模可观的文学馆,这本身就传递出西峡对乔典运这位乡土文学先辈的尊重与纪念。
这种对文学价值的集体认同,在当今尤为珍贵。反观许多乡村,文化的根脉正因城市化而断裂,西峡的实践或许启示我们:乡土文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作家的个体表达,更需与地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共生。
这里不仅是乔典运先生的故乡,更是一代代中原作家精神原乡的缩影。伏牛山的苍莽、鹳河水的沉静,以及空气中混杂着香菇与中药的气息,瞬间将陈集益拉回某种熟悉的语境——那是乡土中国最真实的肌理,与他笔下的“吴村”遥相呼应。
陈集益始终相信,“乡土写作”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我会将西峡的山水气息、人文温度,以及这份厚重的文学理想,一同带回我江南的书写中。”(全媒体记者 曾碧娟)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当作家遇上学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