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人”的赤子之心——记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秦俊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庄稼人”的赤子之心——记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秦俊
作者:  胡雪莹

7.jpg

秦俊在书房创作

秦俊部分作品

  

  □胡雪莹

  

  日前,全国先进工作者、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秦俊做客《中原会客厅》直播访谈节目。秦俊作为一名从基层走出的历史小说家,以独特的创作路径和执着的地域文化书写风格,完成了从普通公务员到著名作家的华丽转身。这种非同寻常的创作轨迹,使秦俊的创作成为当代文坛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文化现象。

  

  从编史修志到文学创作

  

  秦俊,1954年出生在南阳邓州白牛镇秦杨营村。197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历史系。1982年到南阳行署地方志办公室工作。在此工作期间,他成绩显著,得到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20世纪80年代,秦俊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地方文献,参与全区修志工作十年。十年间,他与同事始终秉持着历史的严谨与考据的精确,在文献典籍里寻踪,田野乡间中访古,将散落在民间的历史碎片一点点拼凑起来。修志十年,他学会了如何从历史的缝隙中看到人的存在,如何从冰冷的事件中感受历史的温度。这种历史与人文的双重视角,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最显著的特色。

  

  转折发生在1988年,地方志编纂工作告一段落,秦俊面临新的选择。多年与史料打交道,使他积累了太多无法在地方志中呈现的历史细节和人物故事,这些素材在心中不断发酵,终于催生出他的文学创作冲动。不久后,他完成了第一部著作《乱世枭雄——别廷芳外传》(合著),这部小说可以看作他从史志编写向文学创作过渡的标志性作品。该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轰动,让读者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著名文学评论家孙荪给予该书高度评价:“秦俊作品中的别廷芳,为中国的文学艺术画廊增加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形象。”

  

  随后,秦俊的创作越来越得心应手,他鼓足勇气奋力一跃,放眼远望,视野愈加开阔,写作题材由南阳历史人物转为中华帝王。于是《大汉王朝》《春秋五霸》《大宋天子》等系列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都基于扎实史料,注入文学想象,让历史人物从神坛走向人间。他笔下的刘秀不再只是史书上的光武皇帝,还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南阳子弟;他塑造的赵匡胤不仅是开创大宋王朝的太祖皇帝,更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挣扎的复杂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秦俊的历史小说创作始终没有脱离地方志编修的背景。与其他历史小说家不同,他从不凭空虚构,而是采用民间视角、地域情感和文学想象相融合的历史叙事方式。在他的笔下,历史不再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是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间智慧的生活图景。

  

  从默默耕耘到享誉国际

  

  秦俊的文学创作始终扎根南阳,在他的作品中,南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层次和文化记忆的精神空间。他笔下的南阳,是楚汉文化的交会地,是帝王将相的孕育所,更是中原文明的精神缩影。这种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地方文学范畴,通过南阳这片土地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秦俊展现了整个中国历史的波澜壮阔和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人民推向世界。

  

  1995年9月,秦俊出版长篇小说《伤兵东四郎》,记录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抗战结束后,日军匆匆撤退,伤兵石田东四郎被遗留在南阳南召一带流浪,后被南召县太山庙镇梁沟村农民孙邦俊收留。孙邦俊一家三代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照料痴傻失忆的聋哑日本士兵石田东四郎47年。改革开放后,孙邦俊的儿子孙保杰历尽周折,最终于1993年使石田东四郎落叶归根。在石田东四郎的家乡增田町,当过20多年町长的石山米男赞扬南阳农民“至诚通天”。日本有关人士为感恩善良友爱的中国人民,出资7000多万日元创办了南阳清酒厂和太增友好植物园。《人民日报》(海外版)载文《一部小说架起友谊桥》予以报道。

  

  这部小说延续了秦俊一贯的地域化叙事风格,从南阳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善举入手,讲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宽容和大爱,但这种地域化叙事并没有限制作品的影响力,反而因为其独特性和真实性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

  

  被誉为“解读历史的民间叙事派掌门”秦俊,至今已出版26部逾1000万字作品,畅销美、日、新加坡等国,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受到欢迎。《人民日报》(海外版)6次深入报道其人其作,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等媒体均做宣传推介,成为继二月河之后再次被央级传媒密集推介的南阳作家。据中央电视总台海外频道领导介绍,秦俊在该频道播出12部著作,成为播出量最多的中国作家。然而,秦俊却始终保持着南阳作家的本色,坚持用南阳视角观察历史,用南阳语言讲述故事。这种“身在南阳,心系世界”的创作状态,正体现了他对文学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普遍性不需要刻意追求,它自然地从真实、具体的地方经验中生长出来。

  

  从乡土根脉到家国天下

  

  秦俊的文学创作不仅成果斐然,也为他赢得了诸多荣誉。1997年秦俊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后晋升国家一级作家,2002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4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受聘为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透过秦俊的文学作品,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对故乡土地的深情眷恋,对历史文化的自觉担当。通过他的文字,无数读者得以窥见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他将尘封的地方史料、散落的民间传说、鲜活的方言土语融入历史叙事,使传统文化以文学的形式重新焕发生机。通过对地方历史的文学再现,秦俊不仅重构了中原文化的叙事谱系,更为我们展示了文学与历史、地域与全球、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另一种可能。

  

  虽已年逾古稀,秦俊创作活力不减。他仍住在南阳,仍写着南阳的历史故事。在《中原会客厅》的采访中,他引用庄稼人面对干旱时“看着庄稼旱死不管,那就是坏了良心”的质朴箴言,将其升华为自己的创作信条:“书本就是作家的庄稼地,书写不好历史,同样是坏了良心。”他以文学创作的“庄稼人”自居,用文字搭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无数读者通过文学这座桥梁,了解中原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这就是秦俊,一个从地方志办公室走出来的作家,一个用南阳话讲好中国故事的说书人,一个让地方性写作具有全球意义的文学探索者。⑦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活着就这点事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