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长歌 | 287岁蜡梅树下,藏着一段豫商往事与武学传奇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古树长歌 | 287岁蜡梅树下,藏着一段豫商往事与武学传奇
作者:  中原网

“你们看,这些门窗,还有那个莲花池,房檐上的雕花和地上铺的石板都是老物件”,马秀珍老人一边领着我们在院里转,一边指着老物件向我们介绍,“我今年72岁了,这座院子可老多了,已经有200多年了”。

在一棵茂盛的蜡梅树下,马秀珍停了下来,我们跟着她一起抬头看,这棵树枝叶向左右伸展,为整个院子带来了绿荫。“要说老,这里数它最老,这棵蜡梅树比这个院还早26年呢,论岁数,它已经287岁了”,马秀珍指着蜡梅树笑着说。

△茂盛的蜡梅树

这座院落如今被称为“秦家大院”。生活在“秦家大院”的马秀珍,是秦家第十八代子孙秦景顺的妻子。那棵蜡梅树,就长在“秦家大院”前院的西厢房旁。

一棵比古院更古的古树,这里发生的一切,想必它都会记得吧。


△“秦家大院”


“秦家大院”蜡梅飘香

从郑州市向西约三十公里,穿过312国道与兴阳线交叉口,再向东南方向行驶两公里,一个静谧而古老的村庄——油坊村便映入眼帘。油坊村有1800余人,其中秦姓居多,村落中散落多处明清古建,尤以“秦家大院”名声最著。

走进院子,就能看到这棵蜡梅古树,铁骨般的树干已分成十几条,成簇地长在一起,树枝似藤蔓一样铺展开来,茂密的枝叶成了大院天然的凉棚,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将碎金般的光斑打在石板上,廊柱上的朱漆早已斑驳成淡褐色,树下的荷花池浮着绿意,月亮门的影子斜斜掠过苔痕密布的石阶。

古老的蜡梅树下,我们仿佛穿越到了200多年前“秦家大院”刚刚落成的时刻。

△蜡梅树是天然的凉棚

这座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分为前、后两院,门、窗周围均用砖雕图案作装饰,雕梁画栋,吉祥富贵。前院由倒座(含大门楼)及东、西厢房和正房(客厅)组成;后院是3所三层的楼房,高约13米。主楼门楣上刻着“存朴堂”三个镂空大字,门前的一副对联“创业备尝辛苦,守成慎勿骄奢”,朴、辛、慎,显现出当年的“豫商”对于守成与创业的理解。

那时的秦家,已经经历了数代的辉煌,从明洪武年间,举人秦景瑗到此落户,到秦家后人秦川成为周定王府上的女婿,迅速成为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到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秦家的生意已经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河南到北京沿线,到处都有商铺。

△马秀珍老人

“当年是秦方苏和秦承宗父子修建的宅子,你看这么高的楼,当年建起来可不容易”,马秀珍回忆起祖辈的辉煌,“听说,那棵蜡梅在建院之前就长在那里,秦方苏是读书人,还是太学生,肯定是喜欢蜡梅。”

“古人在院落选址时,也会考虑原有的树木,有些树不仅得到了保留,还直接影响了院落的位置与走向,这也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结果”,谈到古树与古建筑的关系,河南省文物建筑生物病害防治研究基地负责人张高岭说。

“垂垂瘦萼泫微霜,剪剪纤英锁暗香。”这棵静静地伫立在西厢房边的蜡梅树,当时应是西厢房窗前的一抹独特的景致。一缕寒香,一砚冻墨,蜡梅清冽幽远的香气,笔墨之姿的韵味,悄然沁入太学生秦方苏的襟怀。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棵为“秦家大院”增添文学气息的蜡梅树,竟也“目睹”了一段武学传奇。

△俯瞰“秦家大院”

武学轶事“断五留一”

这段故事,就藏在蜡梅树下的石阶里。

“你们看出什么不一样没有?”马秀珍问,见我们深思不答,她接着说,“下面这五级台阶是断开的,最上面的是完整的,这叫‘断五留一’”。接着,她说出了这段武学传奇:

秦方苏的儿子秦承宗不仅擅长经商,还拜了苌(cháng)家拳鼻祖苌乃周为师学拳。苌家拳套路看似醉态实则有刚劲,柔时像行云流水,刚时发力威猛,经过多年苦练,秦承宗的苌家拳已颇有成就。一天,苌乃周到油坊村造访,秦承宗带着全家和仆人去迎接。可秦家众人一见到苌乃周的身材就笑了起来,没想到这位武学大师是个身材矮小的庄稼汉,不由得议论纷纷,更有甚者,竟说是师父不如徒弟,还有人起哄让苌乃周“露一手”。

可是,苌家拳有“不得卖弄”等规矩。苌乃周对于众人的议论也没有回应,只是在师徒俩走上台阶时,苌乃周左脚踏上台阶,台阶就断成两截,右脚、左脚再踏,又有两个台阶断开,三声轻响后,一身绝艺彻底折服在场众人。秦承宗赶紧鞠躬请求师父“留一阶”,最后一阶才得以保留。

△蜡梅树下的石阶

此时,我们才注意到这些青石台阶上的裂纹。“后来,秦家专门做了一副对联来告诫子孙要宽以待人、留有余地、以和为贵”,马秀珍说。

我们在秦氏家庙里见到了这副对联:“居家宜和效张公多书忍字,处事莫刻法司马厚积阴功”。不知在200多年前的那天,台阶旁的蜡梅树是否也感觉到了苌乃周的双脚踩出的力量。

△树干成簇地长在一起

200多年,蜡梅树与“秦家大院”一起见证了秦氏家族商道、文脉与武魂。如今,秦家的辉煌也渐归平淡,家族后代多数走出村庄,散居各地。“秦家大院”里,72岁的马秀珍还在热情地接待着每一名访客。

“你们到冬天腊月的时候再来,那时候蜡梅可香了,多远都能闻见”,临走时,马秀珍这样向我们道别。

我们也期待着,蜡梅盛开时,去闻那一朵穿越了287年的蜡梅香。

△蜡梅花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蜡梅?腊梅?

蜡梅也被人写作“腊梅”,大概是因为它腊月前后开花。不过在植物学和权威词典中应为“蜡梅”。因蜡梅的花瓣颜色亮黄,质感润泽通透,仿佛是用蜂蜡雕刻而成。北宋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等人就曾诗赞其“香气似梅,类女工捻蜡所成”,故称之为“蜡梅”。

编者按

“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守护自然与文明的珍贵遗产指明方向。

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这部我国首部针对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行政法规,以法律的坚实臂膀,为“绿色国宝”筑起全方位守护屏障。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典籍,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文化根脉,延续文明薪火。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古训,在郑州这片热土上化作跨越时空的生命交响。从阡陌交错的农耕时代到钢筋森林的现代都市,郑州的古树守护着一代又一代人,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版图的沧桑巨变。

中原网推出“古树长歌·根脉中国——寻访郑州古树”大型系列策划报道。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郑州的古树,就像去见一个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探寻它们所蕴含的岁月故事。


全城寻树

您家巷口可有会讲故事的百岁树翁?

一棵古树,一段往事,一腔乡愁

如您有古树线索可与我们联系

我们一起守护城市年轮


编辑:窦文帅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