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河南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连续十多年获南阳市政府记功嘉奖……一项项烫金的荣誉见证着西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轨迹。一个地处伏牛深山的山城小县,何以挺起教育的脊梁,成为全省知名、南阳领先、群众满意的教育强县?
幼儿园小朋友在田间写生。 刘剑飞 摄
是历史人文的遗泽,滋养着一代代西峡学子茁壮成长,让这片土地成为文运昌盛、才俊辈出的沃土;
经典诵读活动让爱国教育入心入脑。 叶 娟 摄
是重视教育的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的科普教育。张 琳 摄
是专注改革的魄力,薪火相传,走出了一条课改兴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校长思政课厚植学子家国情怀。董 蕊 摄
是教师团队的执着,锐意改革、任劳任怨、敢为人先、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凝聚了新时代西峡教育精神。
职业技术教育蓬勃发展。董文洋 摄
多个作用于同一方向的力量汇聚在一起,所形成的力量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巨大的协同放大,有力推动了西峡教育强势崛起!
西峡一高校区。 曹 波 摄
崇文尚学
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西峡教育的成功绝非偶然。”这是很多西峡人共同的体会。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处伏牛山南麓、豫鄂陕三省交会地带的西峡县,山水相依,商於古道上,秦风楚韵交汇融合,形成了这里豁达细腻、淳朴良善的民风,李白、孟浩然等文人雅士都曾在此浅吟低唱,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留下了100多首歌吟西峡山水田园风光的诗词佳句。孔子回车、老子归隐、屈原谏楚等彰显文人风骨的传奇事迹,穿越时空传承至今,滋养了西峡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西峡县阳城镇牛王村李营组,一座“博士碑”引人瞩目。2019年,为了纪念家乡走出的8名博士,村里的企业家们义务出资,修建了李营八博士碑,鼓励后人诗礼传家、志学兴邦。截至目前,仅500余人的李营组本科以上学历人员达50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3人。从这里走出的青年才俊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或身居要职,或创业有成,赢得了“博士村”的美誉。李营组的崇文重学并非个例,“耕读齐家,邑人重教”已经深深镌刻在西峡人的血脉里。
西峡县仲景养生小镇内的文昌阁是一方文化圣地,殿内3米高孔子雕像,彰显着对知识的崇高敬意;庭院回廊墙壁上,古往今来的勤学励志故事激励着无数西峡学子奋发图强。每年高考前夕,众多学子前来参观签名,接受精神洗礼,汲取智慧力量,坚定追梦信念,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西峡县把教育视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从政策扶持到资源倾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师资培养,全方位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生态。
——坚持把每年9月定为“尊师重教月”,在县内实行教师免费乘公交、免费进景区、每年免费体检一次等关爱政策。县四大家领导带头深入基层学校走访调研,倾听教师心声,解决实际困难。县直单位和各乡镇街道也纷纷开展慰问活动,为教师送去实实在在的关怀。在西峡电视台开设专栏,展播“最美教师”“优秀教师”“四有好老师”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尊师重教风尚,营造关爱教师、支持教育的浓厚氛围。
——企业设立奖助学金,专项资助贫困学子。仲景宛西制药、龙成集团、飞龙股份、劲派、西保、通宇集团、众德等本地企业分别设立奖助学金,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用善举诠释了崇高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担当。
——社会各界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蔚然成风。已故的“大国良师”、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聂振弢生前用自己的工资,连续资助上百名学生;西峡县内的社会爱心组织、爱心人士积极开展“爱心助学”,定期走访贫困家庭,送去温暖与希望,点亮了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这种深厚的教育情怀,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西峡教育的磅礴力量,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智慧与活力。
以人为本
教育成为头等大事
“我们要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开拓未来、迎接希望的头等大事,锚定建设教育强县的奋斗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齐众心、汇众力、聚众智,办好每一所学校,关爱每一位老师,成就每一个孩子,努力创一流教育品牌,办人民满意教育!”西峡县委书记马俊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道出了西峡县坚定不移推进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漫步西峡城乡,环境最好的是学校,房舍最漂亮的是学校,设施最完备的也是学校。西峡县将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发展之本,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实施集团化办学,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西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地处“恐龙之乡”的丹水镇第二初级中学,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是西峡县一高的主要生源地之一。“这里原来是西峡三高旧址,2005年刚迁过来时,只有两座老旧平房。为了赶上教学任务,没有实验室,做实验就想办法去借。”校长周子臣说。更重要的是师资匮乏、社会评价低,群众对教育质量充满担忧。如今,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丹水二中早已焕然一新,扩建厕所、宿舍楼,新建了学生伙房、餐厅,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师资力量也大幅提升,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矗立在教学楼侧后方的教师周转宿舍吸引着优质师资纷至沓来,学校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丹水二中的变化是近年来西峡教育均衡发展的缩影。以人民为中心,是西峡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近年来,西峡县始终围绕群众需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城区一中、城区一小、二小改扩建,民办学校的有力补充,解决了城区“大班额”的历史难题;西峡二高食堂改扩建,解决学生就餐紧张的难题;在学校门前设置防冲撞设施,设立护学岗,规范校园周边秩序,有效解决了上下学道路拥堵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还体现在职业教育方面。西峡县中等职业学校扎实推进“大职教”改革,围绕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加快产教深度融合,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聚焦县内“菌果药旅”四大特色产业以及特钢、冶金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食品及中药制药四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开设计算机应用、冶金辅料、机械制造与加工等相关专业,开展车工、钳工、会计、汽车修理等紧缺工种培训,采取半工半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黏合度”和行业发展的“匹配度”,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打造西峡职教品牌,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西峡县将教育作为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抓手,把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重教兴教政策,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等一大批教育民生建设项目,扎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教育基石。
数据最有说服力:
——2022年,争取义务教育校舍维修和薄弱学校改造及奖补资金3751.9万元,学前教育发展和改善高中办学条件资金2221万元。
——2023年,统筹资金2004万元用于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保障了西峡一高教学楼宿舍楼、职专综合师训楼、西峡三高迁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县教育支出达15.78亿元,同比增长11.2%。
——2024年统筹资金7353万元保障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6590万元落实乡村教师津补贴,2238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形成了覆盖硬件建设、师资保障、学生资助的完整支持链。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西峡锚定目标,变“短板”为“跳板”,用创新赋能,用改革破局,源源不断为教育工作注入新的“生机”,推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构建起覆盖全学段、全链条的教育服务体系,为西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深耕课改
高质量教育新路径
西峡教育的成功,文化和投入是土壤,而课改则是其茁壮成长的阳光。作为一个山区县,20多年前,西峡教育底子薄、基础弱,教学质量一度陷入低谷。在2002年的一次全市教育工作会上,西峡12次被点名批评,教育教学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如何破局?2003年4月,西峡县积极探索教学体制改革,探索出“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质疑精神,实现了教与学方式的彻底改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动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三疑三探”是指聚焦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实施的一项教学改革,即设疑自探,针对教学目标,设置情景,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学自探;解疑合探,对教学任务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相关疑问,当堂解决本节主要疑难问题;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已学知识提出新问题,探究更全面更深刻的答案。
而基于“三疑三探”形成的“疑探”教学法被西峡教育工作者们一以贯之,不断发扬光大。这种复合式、系统化的教学思维,彻底扭转了教师“上课满堂灌、作业一刀切、照着答案背”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构建班级疑探学习小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解疑和创新能力,成为引领高效课堂的创新举措。
“我们正在践行的‘三五’教育体系就是‘疑探’教育的进阶版,通过抓牢高效课堂、抓好深度学习、抓实精准备考,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西峡一高校长高志远说。
西峡一高一直走在该县课改的前列。20多年来,通过持续接棒、纵深发力,接续演绎了一场行进中的课堂革命,走出了一条课堂兴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从“诱思探究”教学思想的萌发,到“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探索,再到“五环大循环”教学法的形成……这条课改之路是基于课改趋势和校情、学情不断突破创新,不断迭代升级的结果。如今,这一模式也在西峡县中小学校广泛运用。
“我特别感谢课改的每一个细节,感谢每节课三分钟留白的规定动作给我们思考的空间!”今年考入清华大学的西峡一高2210班胡志远是“疑探教学”的直接受益者。
“疑探教学”的薪火在一代又一代西峡一高人的手中传承,“创新”的种子在一代又一代西峡教育人的思维中萌芽。
2003年以来,西峡高考成绩实现“23年连增”,一本进线人数从2003年100人增长到2024年的2414人,本科上线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2025年本科过线4966人,过线率达80.36%,特殊类型招生过线2569人,进线率41.57%。已累计为清华北大培养优秀学子125名,每年1600名以上学生被全国重点院校录取,其中2025年13名考生被清华北大录取。西峡教育人用心血、智慧和汗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
团队奉献
爱与责任铸就师魂
在西峡二高的校园里,中共育德中学支部遗址吸引着众多师生驻足瞻仰。1938年5月,河北省私立保定育德中学迁至西峡口,让红色教育的火种留在了这片温润的土地上,“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口号激励着新时代西峡教师队伍坚守初心。
重教必先重师,强教必先强师。西峡县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方面强化教师培养,实施“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积极构建多层次培训体系,采取“轮、引、培”等方法,深入开展“十万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万名班主任班会课大比武”等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通过“引育并举”,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2020年以来,全县累计补充教师1537人。另一方面,强化教师激励,差异化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设农村中、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评优评先指标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同时,累计新建、改扩建农村教师周转宿舍1940套,建成教师保障房300套,通过软硬环境提升,鼓励教师扎根偏远山区,激发教师以身立教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在政策的引导激励下,西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育人才。近年来,全县涌现出国家、省市级名师和优秀教师700多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太平镇回龙寺村是一个藏在深山里的偏远山村,李建恒已经在这里坚守了18年。18年来,他不仅克服了交通不便、气候多变的艰苦条件,还用奉献和付出改变了山区教育落后面貌。“我是大山里的孩子,我能体会到教育对这里孩子的重要性。我想让更多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李建恒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虽然地处偏僻,但是对待教学,他却毫不含糊,不仅带领学校老师到城区取经,还组织老师钻研教学方法,探讨教育理念,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他用爱与责任,在山区播撒希望,为孩子点亮求知的明灯,展现出西峡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在西峡一高,总能看到靳双玉忙碌的身影,作为清北班班主任,从教23年来,始终饱含热情,坚守初心。她把办公桌搬到教室后面,时刻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绪。课堂上她是知识的引路人,课下她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对一些废寝忘食的学生,她悉心关怀,甚至每天在教室里催促学生按时吃饭睡觉。她秉持“先有父母心,再做教书人”的理念,爱生如子,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心灵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用细腻的关怀和无微不至的陪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还有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师、20年初心不改,甘做人梯,立志为时代育新秀的吉林籍西峡一高教师崔艳慧,爱生如子,先后培养出10余名清北学生;扎根深山,以一人一校,点亮山区教育之光的丁河镇古峪小学教师陈俊德……
他们有理想、有担当,写下了充满激情和奋斗的人生历程;他们有情怀、爱奉献,为了教育发展和学生进步全力以赴;他们有智慧、有毅力,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满园桃李,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深刻内涵。他们是教育改革的践行者和学生成长的引路人,用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任劳任怨、恪尽职守的奉献精神;敢为人先、勇争一流的实干精神,汇聚起了新时代西峡教育精神的丰富内涵。
“未来,我们将从制度建设、教育培训、师德师风、典型引领等方面做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教师队伍,做好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西峡教育体育局局长杜伟奇说。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西峡县立足新时代、抢抓新机遇,开拓进取、砥砺前行,用实干精神、奋进之笔全力写好教育新篇章,向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南阳日报记者 陈 琼)
策划:孙 扬
统筹:张清波
执行:刘 禾 刘剑飞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旧礼堂里的新气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