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对研发样品进行分析。
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研制的半导体晶圆劈裂机系统。
科创路演活动中,投资人、企业代表与科研成果项目发布人热切交流。
“龙子湖科创路演”活动现场。
位于龙子湖畔的河南省科学院,已成为近年来河南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师喆
8月底的龙子湖畔,秋风送爽,群贤毕至。
河南省科学院一楼展厅内,河南省“龙子湖科创路演”2025年中原量子谷专场暨大型仪器共享平台推介活动的火热程度超出预想,原定200余人的会议现场硬是“挤”进了400余人。或站或坐,边听边记,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科创界人士,怀揣着“加速成果转化”这个一致目标。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浪潮中,科技成果转化已成为迈向创新高地的关键路径。当下,河南的创新土壤愈发肥沃,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成果产业化断层等难题仍亟待破解。
如何以更加开放的平台、更加灵活的机制贯通产学研金服用?如何让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处于“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的历史节点,作为全省科技创新核心力量之一的河南省科学院,正立足河南发展实际,以“龙子湖科创路演”等一系列举措铿锵作答。
平台搭桥
唤醒“沉睡”中的科研成果
人体皮肤破损后,伤口可自主愈合,材料出现破损时,是否也能实现自主修复?在河南省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这个想法正演变为现实。
“金属腐蚀是人类长期面对的一大难题,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避免的资源浪费与经济损失。涂层防护是对抗腐蚀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涂层受严酷环境影响极易发生意外破损。基于仿生固液复合材料创新设计理念,我们团队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展了自修复防腐涂层技术的系统性研究,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适用于严酷环境的自修复防腐涂料产品。该技术实现了涂层损伤后的快速自主修复,大大延长了受保护金属基底的服役寿命,有效降低了因频繁维护带来的经济损耗。”9月5日,化学研究所腐蚀与控制研究中心成果转化负责人曹文凯介绍,这项技术近半年来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得益于今年4月的一次“惊艳亮相”。
4月11日,“龙子湖科创路演”系列活动2025年首场活动在省科学院举办。活动征集了234项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河南省科学院、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省实验室(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优质项目进行展示和发布,并遴选出16个高精尖项目现场路演。
作为在此次活动中路演的“金种子”之一,自修复防腐涂层技术收获大量投资机构和企业关注,在与深圳国裕高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签约后,正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作为经济大省,要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这个根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龙子湖科创路演”的出现恰逢其时。聚焦“两高四着力”,河南省科学院对接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省实验室等科研机构,联合地方政府、龙头骨干企业、投融资机构等,以科创路演为桥梁,让“沉睡”的成果“活”起来,让“高冷”的科技“热”起来,促进了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深度融合,为河南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自去年9月启动以来,系列活动已累计推介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省科学院、省实验室等单位的464项前沿科技成果;成功组织85项成熟度高、适配河南转化场景的优秀项目登台路演;精准收集325项企业技术需求;推动37项重点成果转化项目现场签约……如今,“龙子湖科创路演”已建成全链条、开放式、常态化的高能级转化平台,成为河南科技成果转化的“超级IP”。
“从‘书架’到‘货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们希望通过‘龙子湖科创路演’系列活动,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让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新的生产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省科学院院长徐红星介绍,除了常态化开展科创路演活动,省科学院还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目前已上线634台套大型仪器,将打破仪器分散闲置、重复购置现状,使科研装备成为服务全省创新的“公用利器”。
需求牵引
打通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融合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前沿技术高效对接市场。打通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才能让科研成果落到实处,形成生产力。
有些“书架”上的成果或许十分亮眼,却未必是“货架”所需。企业需求和科研单位技术能力不能精准匹配,一直是困扰成果有效转化的难题。
如何破题?河南省科学院构建起“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有效机制。
成本高、能耗高、不能实现连续化生产……今年年初,作为全省新材料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河南龙佰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面对多孔炭材料生产行业痛点时,选择公开“发榜”,发布了一批技术难题需求。
省科学院碳基复合材料研究院迅速响应。碳基院副院长任宣儒和杨广军教授团队创造性地开发了基于微波一步法的多孔炭材料制备工艺,微波技术通过内加热机制,能够减少能量在多孔炭材料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不仅满足了节能降碳需求,还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连续化、自动化,让产品兼具稳定性和可靠性。
经过多轮答辩论证,碳基院的项目方案从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十几家队伍中脱颖而出,成功揭榜。
“成本低、技术好,只是我们的优势之一。”任宣儒说,“不少高校研究团队提出的方案虽然展现出较好的创新性,但短时间内难以落地,企业等不起。我们从一开始就瞄准产线实际需求进行工艺路线方案设计,这与企业的诉求不谋而合。”
自重建重振以来,以需求为导向,搭建多元化供需对接渠道,成为河南省科学院推进成果转化工作的核心主题。
“我们持续组织中国科学院、省科学院等专家深入地市重点企业及工业园区调研,深挖技术难题;邀请企业到实验室、中试基地考察座谈,精准对接需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模式打通院企对接‘最后一公里’,引导科研人员找准产业的真需求、真痛点。”省科学院副院长邱士可说。
此外,省科学院积极选派科研人员入驻企业担任“科技副总”,深入一线挖掘生产技术瓶颈,反馈至科研端定向攻关,以驻企服务畅通成果转化“微循环”。服务河南新昌铜业集团不久,省科学院材料研究所专家就聚焦再生铜火法精炼杂质控制难题,成功开发了2种新型精炼剂并形成1项控制技术。
共建研发实验室、协同培养技术人才……近年来,得益于需求的精准匹配,省科学院成果转化已经从单纯的“卖技术”,转向与企业开展全链条合作,瞄准共同推动产业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大目标。
生态营造
建立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
今年6月,一则好消息传来——由省科学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完成国内首个概念验证团体标准《河南省概念验证服务规范》,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联合概念验证中心也正式揭牌,将为实验室成果提供技术可行性评估、市场前景分析等服务,助力研发成果跨越与产品市场化之间的“死亡之谷”。
仅仅2个月后,全省首只种子基金“破土”——郑东新区依托域内创新资源优势,发起设立2亿元规模的中原科技城种子基金,重点扶持区域内初创型科技企业,尤其是通过概念验证中心评审的极早期项目,以资金活水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先100米”难题。
与此同时,河南省技术经理人协会也正在哈工大郑州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省科学院等20余家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紧锣密鼓筹备成立。
“作为一名技术经理人‘老兵’,我认为我们的核心价值就是要用专业技术能力缩短成果转化周期,降低失败风险,最终实现技术的社会经济效益。技术经理人要把科研人员的PPT变成企业的超前产品,让企业家敢为他们看不懂的‘黑科技’买单。”河南省中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专职副主任杨卫东表示,协会的成立将联动政府、企业、资本等多方力量构建创新生态,为河南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位于焦作的河南省科学院沁阳科创园沁北园区内,中试平台的护航加速了样品到产品的跨越,十余个新的产业化项目年内将陆续落地,为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中原美谷、中原药谷、中原量子谷、郑开兰科创园……近年来,河南省科学院开展与地市合作共建科创平台,全力服务河南重点产业链群,不断探索突破创新发展瓶颈的特色路径,更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双向奔赴”正发生在全省各地。
一系列鼓舞人心的消息举措无不昭示着,河南正围绕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建立全链条服务体系,一个更加成熟完善的成果转化生态正在中原大地形成。
行走在如今的河南,穿梭于高楼大厦、工厂园区间,科技创新的活力扑面而来。科技企业、智慧工厂内,各种智能设备有序运行;中原科技城里,科学家和创业者们脚步匆匆、相谈甚欢;郑州技术交易市场中,一桩桩“买卖”热火朝天……这些场景,共同构成了河南经济发展向“新”求“质”的生动画卷。
河南省科学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探索更多创新模式和路径的脚步也从未停下。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建设开放活跃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创新成果转化良好生态,让更多高水平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让更多创新型企业找到发展壮大的科技支撑,让更多金融资本精准浇灌科技创新的沃土,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徐红星说。
编辑:马钰春子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阅兵场上的河南力量 | 大象时政·周看点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