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骨铭心的三尺讲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刻骨铭心的三尺讲台
作者:  周金明

  近日与几位曾当过民办教师的老友闲聊,大家感慨:如今在世的民办教师越来越少,就连当年最年轻的也差不多退休了。未来再无民办教师,知晓这段历史的人也将日渐稀少。这番话勾起了我对民办教师生涯的深切回忆。

  

  1977年我高中毕业,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虽进入预选和体检,却未收到录取通知书。不久接到公社通知,去谢庄乡夏庄寨学校当民办教师。当时生产队每天给我记10分工,学校月工资5元,后来随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工资涨到7元、9元、11元……1988年,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文凭的我,又通过民办教师转正考试成为公办教师,随后调至谢庄乡中教学。

  

  我当民办教师的那几年,办公室仅有“一桌、一床、一锅、一灶”,烧的是从农田里捡的柴火。我在学校自己做饭,从没吃过肉,连炒菜都没有,常是馏馍配水煮红薯、玉米糁或汤面条,到乡中任教后才去食堂吃饭。

  

  那时教师没有明确专业分工,校长安排教啥就教啥。我教过语文、数学、物理、化学,都还顺手,可一次开学突然被安排教英语。因特殊年代没学过英语,幸得乡教办室组织培训,之后我便一边自学,一边教学。

  

  我没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为在考试评比中不落后,我自费订阅《教师报》钻研教法,教学水平渐渐提高,学生多次在竞赛中获奖。

  

  乡村晚自习,学生用自制煤油灯,满教室浓烟把每个人的鼻孔都熏黑了;教师用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办公,后来有了汽灯,虽亮度提高但需每晚充气,灯芯也易碎。

  

  最初在联中任教时,离家远且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平时只在周日回家拿吃的。雨天总有好心的家长,让学生给我带点馍或面条,这些温暖至今留在心间。

  

  初教时,学生的课桌是木板配泥柱,凳子是自带的“扎子”,后来才有正规课桌,不用再带凳子。那时交通工具匮乏,我常骑堂哥的旧自行车,那车除了铃铛不响全身都响,我却视若珍宝。

  

  民办教师几乎都戴块国产表,为的是准确掌握时间。农忙时一边干活一边看表,快上课就赶紧往学校赶。我曾见老师光着脚丫卷着裤腿跑上讲台,还有一位初中语文老师,上完课赶回家耕地,最终累倒在田里。

  

  民办教师虽待遇低却仍受尊重。订婚时,大嫂多给我扯了布料和鞋子,岳父送我一块时髦手表(至今珍藏),岳母买了皮鞋、皮带和布料,爱人织了绒裤,他们家花费远超我家。爱人梁桂菊也是民办教师,在家门口学校任教,还承担着十几亩责任田的劳作。有了孩子后,她同时兼顾教学、种地和照看孩子,多亏父母能搭把手。她为人贤淑,乐于助人,被评为卧龙区道德模范,《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多家媒体都报道过她。

  

  40多年过去了,不少学生仍记得我。前些天偶遇一女学生,她约了多名同学陪我去看旧教室;逢年过节,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电话中嘘寒问暖,这些都让我十分感动。

  

  我曾有转行机会,却坚守民办教师岗位至转正。教师的讲台是最纯净的地方,教会学生知识、看到他们获奖时的喜悦,那种成就感是任何职业都替代不了的。后来偶然成为公务员,如今退休了,却常想若一直当教师该多好,能守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看他们走向广阔世界,那该多圆满!若人生能重来,我愿当一辈子教师,无怨无悔!那段民办教师生涯虽艰苦,却有着单纯的快乐,那份记忆刻骨铭心,永远甘之若饴。岁月如梦,那段回忆仿佛就在昨天,却已遥不可及。(周金明)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秋雨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