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全媒体记者杜康) 9 月 4 日,南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 2025 年全市反诈工作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相关负责同志通报2025 年以来全市反诈工作成效,详细介绍全新上线的 “孔明灯” 反诈 AI 助手,并针对开学季学生群体反诈防范给出具体指引,为构建全民反诈格局注入新动能。
反诈工作成效显著:破案追损、预警拦截多点突破
发布会上,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职健副局长首先通报 2025 年以来全市反诈工作情况。他表示,全市公安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 “四专两合力” 工作思路,取得多方面亮眼成效。
在打击犯罪方面,公安机关坚持 “每案必研、每案必返”,组建优势警力深挖案件线索,先后组织 32 次集中收网行动,破获电诈案件 912 起,抓获涉诈嫌疑人 1200 余名,为群众追赃挽损 3900 余万元。围绕 “断卡” 行动,严厉打击本地涉诈黑灰产犯罪,打处收、贩卡人员 450 余名,有效挤压了电诈犯罪在南阳的活动空间。
综合治理层面,充分发挥市 “131” 协调机制作用,召开 3 次全市反诈工作推进会并开展专项督导检查,凝聚多方反诈合力。与市人行、市金融监管局建立定期会商机制,通报约谈 6 家银行机构,处罚 5 名直接责任人员,清理排查存量账户 200 余万户;联合市通管办关停 9。4 万个异常电话号码,推动金融、通讯行业落实反诈社会责任。
预警劝阻体系也不断完善,依托南阳反诈大脑平台整合多维度数据,日均发布预警信息 4000 余条,建立 “市级组织推送、县级精准处置、派出所上门劝阻” 三级模式,强化警银联动。今年以来,已预警劝阻潜在受害人 40 余万人次,成功劝阻案件 3300 余起,拦截潜在损失 1。1 亿元。其中,6 月份南召县公安机关会同村镇银行及时处置可疑交易,成功拦截受害人 400 余万元转账资金,成为预警拦截工作的典型案例。
宣传方面,统筹线上线下阵地,推进反诈宣传进小区、进企业、进商户、进单位,开展 “一案两宣一回访” 活动 4400 余次;针对高校群体,在南阳师院、南阳理工、河南工院等高校开展专项宣传,提升学生防骗能力。线上推出 “公安局(所)长说反诈” 活动,发布 230 余部反诈短视频,带动基层党员干部、学校校长、班主任参与,形成 “身边人讲身边事” 的宣传矩阵,破解宣传入脑入心难题。
同时,职健也指出当前电诈犯罪的严峻形势:诈骗手法迭代加速,AI 智能、GOIP 虚拟拨号等新技术被滥用,“刷单 + 赌博” 等复合式诈骗增多;超 90% 案件通过短视频、社交软件等互联网平台引流,诈骗分子借 “育儿补贴”“会员扣费” 等热点诱导群众;境外团伙还组建 “取现车队”,通过线下异地取现、寄递黄金转移赃款,给反诈工作带来新挑战。
“孔明灯” AI 助手上线:7×24 小时守护,精准识别 200 余种诈骗类型
针对电诈犯罪新特点,发布会上,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负责人付聪详细介绍了南阳全新推出的 “孔明灯” 反诈 AI 助手。该助手依托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7×24 小时全天候实时响应,能快速识别、深度解析群众遇到的涉诈情景,为市民提供精准反诈指引。
据介绍,“孔明灯” 系统已集成超过 200 种诈骗变种识别模型,且依托市公安局最新案例资源每日更新,覆盖 “刷单返利”“虚假投资”“冒充公检法” 等高发类型。市民使用时,只需在对话框输入具体问题,如 “网友推荐投资平台是否可靠”“接到自称客服的电话该怎么办”,或上传文字、语音、照片、聊天截图等信息,“孔明灯” 就能基于最新反诈知识库,生成个性化防范建议,帮助市民快速辨别诈骗陷阱。
“孔明灯” 反诈助手内嵌于南阳市官方政务 APP “爱南阳” 中,该 APP 由南阳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统筹建设,涵盖政务服务、民生诉求、资讯发布等功能,是南阳 “智慧城市” 的重要入口。市民可通过手机系统自带应用商店搜索 “爱南阳” 下载安装,部分手机若下载后找不到打开界面,返回桌面即可找到 APP 图标。打开 “爱南阳” 后,需先点击同意隐私政策,完成手机号注册登录(输入手机号并同意《用户协议》《隐私政策》,获取、输入验证码后登录),随后在首页找到 “南阳反诈” 专栏,点击进入即可使用 “孔明灯” AI 助手的各项功能,全程操作便捷,且完全免费。
开学季反诈提示:分龄防护,家校携手织密校园安全网
当下正值开学季,针对学生群体反诈问题,市公安局宣传科科长王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结合近期涉学生诈骗案件,梳理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高发骗局,并给出防范建议。
王龙科长表示,中小学生易遭遇 “免费送游戏皮肤”“买卖游戏账号、装备”“冒充公检法恐吓转账”“冒充熟人” 等骗局,且多因使用家长手机操作被骗转账;大学生则更易陷入 “刷单返利”“虚假购物”“虚假服务” 等诈骗陷阱。
对此,公安机关向学生和家长发出三点提醒:一是学生要筑牢 “社交防线”,不随意添加陌生网友、加入不明群组,遇到网络 “福利”“求助”“恐吓” 信息,先与家长、老师沟通核实;二是守好 “信息密码”,绝不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支付密码,不转借社交账号、支付账号;三是家长要做好 “监护引导”,妥善保管手机、银行卡,不轻易告知孩子支付密码,关闭非必要免密支付功能,同时主动向孩子科普反诈知识,引导孩子健康上网、理性消费。
编辑:杜康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