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助学金,真是解了俺家秋收前的‘学费急’!”8月25日,内乡县大桥乡杨沟村党群服务中心,准大学生小李的母亲握着南阳海川路桥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手激动地说。当天,6名即将踏入大学校园的学子从大桥乡企业代表手中接过助学金,胸前的大红花映着玉米吐缨的田野风光,也映照着大桥乡以优化营商环境撬动民生福祉的生动实践。
“距离秋收还有一个多月,农户们既要备农资又要筹学费,正是用钱的时候。”大桥乡组织委员介绍,乡党委政府紧扣“两高四着力”中“着力改善民生”要求,将优化营商环境与“五聚五提”部署结合,探索出“企业反哺+村集体搭台”的助学模式。
“去年企业扩产时,乡里助企专班3天帮办完成环评手续,现在孩子们上学有困难,我们理应搭把手。”企业代表的话温暖质朴。在大桥乡,像这样的企业家有很多,他们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勤工岗位,让营商环境的“政策红利”变成群众看得见的“民生红包”。
“既要让企业愿意捐,更要让每一分钱都暖心。”谢营村党支部书记袁荣策拿出《助学档案》,里面详细记录着“三个一”机制:一张清单明底数,村“两委”逐户摸排脱贫户学生情况;一场协商定标准,请企业代表、乡贤共议资助条件;一本台账督落实,乡纪委全程监督资金流向公示公开。
这种精准滴灌的做法赢得企业信赖。目前全乡12家企业与行政村签订长期协议,形成“政府优化环境—企业发展壮大—反哺社会民生”的良性循环。正如村民杨大爷所说:“以前觉得‘营商环境’是墙上字,现在企业捐资助学,咱才算真懂了啥叫‘发展成果共享’!”
大桥乡锚定县委“三县建设”目标,将助学与“人才回引”计划结合,为受助学生建立“成长档案”,邀请他们参观企业、参与乡村规划。今年考入河南大学的小杨在感谢信中写道:“毕业后我要回乡办企业,像那些企业家叔叔一样帮助更多人!”数据显示,大桥乡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今年新签约项目3个,带动12家企业主动参与公益,形成“政企同心、共育人才”的生动局面。
夕阳下,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村企联建爱心榜”与田野里的玉米绿浪相映成景。从解决企业“急难愁盼”到激活反哺民生动能,大桥乡以营商环境的“优”换取发展的“进”、民心的“暖”,让“两高四着力”的种子在这美丽的乡村结出共同富裕的硕果。(通讯员 刘航)
编辑:杜增波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