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造“汉兴南阳”特色文化品牌的报告
南阳大文化研究院课题组
当汉文化热潮涌来,国内多座城市争先恐后作两汉主题文化,除汉都西安(西汉)、洛阳(东汉)、许昌(汉末)、成都(蜀汉)外,西汉开国皇帝刘邦故乡徐州、封地汉中先后打出“汉源之城”牌子,太原因汉文帝刘启藩地在晋阳(今太原)而确立“龙潜太原”。
汉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时期,也是南阳历史的鼎盛时期。汉代南阳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有着特殊成就。时至今日,说起南阳的历史文化,人们自然会想到汉代;谈到汉代历史文化,人们总会联想到南阳。
自古南阳列名郡,楚风汉韵南都城。作为西汉起源地、东汉“龙兴之地”和三国谋始地,南阳不能笼统宽泛地提两汉文化,应以“汉兴”作为主题,突出一个“兴”字,与“都”“源”“潜”各有侧重,更切实际、更具特色、更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为此,南阳大文化研究院从西汉起源、政治地位、厚重文化、“富冠海内”、社会发展和名人荟萃等六个方面,就南阳两汉三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
一
“汉兴南阳”,首先兴在西汉起源和重要政治地位上。《汉书·高帝纪》载:“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秦二世三年(前207)六月,刘邦伐秦,迫南阳郡守吕齮退守宛城,于是刘邦星夜引军从他道还宛,天未亮时围之三重。郡守门客南阳人陈恢主动请缨出城与刘邦约和,分析利害,晓明得失,一语“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相提醒,使“邦率南阳甲卒西进”,不仅使宛城免遭一劫,而且扩充部队和节省时日,成就了刘邦与楚怀王之约。于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四月,刘邦最先抵达汉中,并被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大汉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由此拉开序幕。“过宛成汉”是《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述刘邦夺取关中战略的关键一步,指刘邦采纳张良建议,先攻占宛城(今南阳),再西进关中,最终奠定汉朝基业的历史事件。
两汉之际,伴随动荡不安的局势,南阳逐步成为政治中心。西汉时期被册封在南阳的王侯有20多人,如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新都侯王莽等。汉成帝刘骜“封莽为新都侯,国南阳新野之都乡。”(《汉书》)王莽篡权后建立新朝,这与他初封新都侯密切相关。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南阳郡人、汉朝宗室后代刘玄在淯水称帝,建立更始政权,定都南阳。刘玄,刘秀的族兄。早年参加绿林军,公元23年,绿林军在南阳白河滩上举行登基大典,刘玄即皇帝位,建年号为“更始”。新朝灭亡后,入主长安,成为天下之主。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南阳郡人,“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后汉书·光武帝纪》)后起兵于宛,故南阳郡有“帝乡”“陪都”之誉。南阳在三国曹植的《汉二祖优劣论》中被称为南京:“军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这里的“南京”指的就是南阳,正可谓“同于郡国,殊于表章”。(南阳因为是光武帝的家乡,所以虽然建制同于郡和属国,但在典章制度、礼遇级别上都与普通的郡国不同,郡太守的实际地位有时与三公等同)据记载,南阳郡太守多为因政绩卓著而拔擢的能臣。从为官履历来看,由中央官外出迁为南阳郡太守,如王畅由尚书改任南阳太守,张彪由司隶校尉调任南阳太守,成瑨由郎中迁任南阳太守。两汉时期对于南阳郡有突出贡献的太守,赋予很大的升迁机会,部分可以破格升迁为中央官,甚至位列三公。如“南阳太守桓虞为司徒”;韩棱“迁南阳太守,数岁,征入为太仆迁少府”;王昌“成帝建始三年,迁右扶风”;赵戒出任南阳太守后,因纠豪杰、恤吏人、奏免中官贵戚子弟为令长的贪浊者等治绩而征拜为尚书令。
东汉末年,公元190年,袁术占南阳,举兵讨伐董卓。公元197年,曹操与张绣于宛城展开对抗。公元201年,刘备于官渡之战后投靠荆州牧刘表,被指派屯兵新野,于公元202年展开博望坡之战,大败曹兵。公元197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诸葛亮运筹帷幄作《草庐对》,由此拉开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序幕。刘禅“离乱之中生于新野”,蜀汉孝怀帝,又称后主。此乃“刘备屯新野,诸葛起卧龙;蜀汉四十三,南阳造英雄”。
二
悠久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南阳两汉古迹触手可及、不胜枚举。汉代宛城遗址保留至今,现仍存有城垣和高台建筑遗址。还有张衡墓、医圣祠、武侯祠、南阳汉画馆、瓦房庄冶铁遗址、魏公桥、凤雏台等,及刘备驻新野县七年(201至208年)的三国古迹汉议事台、汉桑城、太子阁、拦马桥、打鼓冢和水军演武场等。
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张衡的墓园(张衡博物馆),由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等景观组成,馆藏1030余件文物,三级以上藏品600余件。1956年10月,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墓址所在地医圣祠,经历代多次修葺,明崇祯年间再次修复墓冢,修建医圣祠,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21年更名为张仲景博物院。
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纪念地,是“三顾茅庐”和“草庐对策”的见证地,也是“三分天下”的策源地。在《草庐对》中,时年26岁的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为刘备规划了分为三步走的策略,由此形成“天下三分”的历史格局。
南阳汉画馆是目前我国建馆最早、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一座汉画像石刻艺术博物馆,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10月对外开放,收藏汉画像石等文物总量已达两千余件,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被誉为汉代石刻艺术殿堂,享有“东方艺术宝库”之称。鲁迅先生对南阳汉画像石极为关注,由衷赞道:“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如“戏车”“胡汉战争”等实属国内之孤品。
三
“汉兴南阳”,还兴在经济“富冠海内”和科技文化繁荣昌盛上。西汉时,南阳郡置36县,郡城周长达18公里,与京城长安、洛阳和邯郸、临淄、成都并列为全国著名的六大都会。
南阳冶铸金属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战国楚汉时期重要的冶铁基地。《荀子·议兵》载:“宛钜铁釶,惨如蜂虿”。战国晚期,大冶铁商孔氏之家被秦朝官府迁徙到南阳,以冶铁成富商大贾。到孔仅这代,孔家已经富可敌国。后经人荐之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任大农丞,领盐铁事。南阳孔氏的后代孔谨,在汉武帝时期也担任过大司农。
西汉中期,各出铁郡国设铁官官营冶铸,南阳为设铁官的四十九处之一,同时为全国设工官的九个地区之一。南阳冶铁业进入空前大发展时期。据载,南阳郡有9个县产铁,产铁量最多者当属桐柏,现已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有南阳瓦房庄冶铁遗址、桐柏毛集铁庙山冶铁遗址、固县张畈冶铁遗址等11处。南阳郡还是向外郡供输和销售铁器最多的大郡,销售范围之广和销售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著名冶金考古学家、古代冶金考古的奠基人李京华在《南阳汉代冶铁》中提到,南阳郡“所供应和销售的地区约合十个郡以上”。1959年至1960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位于南阳市北关外瓦房庄西北的汉代冶铁遗址进行的科学发掘和研究表明,当时冶铁技术十分先进:最早的竖炉炼铁,划时代的鼓风技术,使用热风,墨球铸铁技术等。还有东汉初年杜诗,在担任南阳郡太守期间制造水排并用于鼓铸,“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这个发明把水流能量转化为机械动力,比欧洲要早1200年,在中国冶铸史乃至世界冶铸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西汉时,南阳水利与关中郑国渠、成都都江堰齐名,并称全国三大灌区。西汉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开凿陂堰数十个,总灌溉面积数万顷。据《汉书·召信臣传》载:“好为民兴利,务之富之,躬耕劝农,出入阡陌……稀有安居,时行视郡中水泉,开通沟渎,起水门提阏凡数十处,以广灌溉。岁岁增加,多至三万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郡中莫不耕稼力田,百姓归之,户口增倍,吏民亲爱信臣,号之曰召父。”另据明《南阳嘉靖府志》记载,仅召信臣在南阳兴修的水利工程,就有邓县六门陂、钳卢陂、下默河堰、三郎堰,南阳县马渡堰、上石堰、玉池堰,唐河县黑龙堰、白马堰、豆城堰,新野县沙堰等。张衡《南都赋》中对南阳农业作物种类包括桑、漆、麻、苧、菽、麦、稷、黍等,以及蓼、蕺、蘘荷、藷蔗等园圃作物呈现的“百穀蕃廡、翼翼與與”繁茂景象,“冬稌夏穱,隨時代熟”季节轮作技术,经济作物“桑漆麻苧”和“櫻梅山柿”等多样果树品种进行了描绘。
南阳还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丝绸自古驰名中外,久为河南出口大宗。西汉末年南阳郡南召已有“野蚕成茧”的记载,东汉光武帝时期开始人工放养柞蚕,柞蚕养殖已从野生状态进入人工驯化阶段。南阳柞绸质地精良、图案美观、灿若云锦,“久已四方驰名”,除敬奉皇室,还远销国外。《南阳蚕业志》记载,西汉时期南阳即为全国桑蚕八大产区之一,宛邑设有工官管理丝绸行业。
南阳是中国古代南北商品流通与贸易的水陆通衢、长江流域水运交通与中原官道陆运交通的重要转运点、万里茶道水陆转运的枢纽城市之一,得地利、交通、手工业、冶铁业之利,商业与此同时活跃起来。《盐铁论》载:人称“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宛与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并称“五都”(北市邯郸、东市临淄、西市成都、中市洛阳,而南阳是南市)。南阳境内,商人竞相与市,“俗杂好事,业多贾”,出现富商大贾,特别是赀财雄厚的盐铁商。东汉在宛设置交易承,掌管商业贸易。
在天文学、医学、建筑、文学、乐舞、杂技、绘画、雕塑等方面,南阳郡两汉时均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大放异彩,独领风骚。张衡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冀州刺史、尚书朱穆善辞藻,代表作有《郁金赋》《崇厚论》《与刘伯宗绝交诗》等;以医圣张仲景著作为代表的中华医药学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彩;法律学家张释之,经济学家孔仅,水利专家召信臣、韩暨;汉代碑碣《李孟初神祠碑》,被翁方纲、毕沅等清代学者誉为汉隶上品,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东汉杰出的书法家师宜官,书法功底深厚,“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
除了科技在冶铁、水利、农业、蚕丝等领域的发展和发明领先于全国外,南阳郡教育在繁荣时“学校如林,庠序盈门”。汉武帝时,就有“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令。到东汉,鲍德任南阳太守,“时郡学久废,德乃修起横舍,备俎豆黻冕,行礼奏乐”。东汉明帝时,设立“四姓小侯学”,这四姓为外戚阴氏、郭氏、樊氏、马氏,这四姓外戚子弟,居南阳者颇多。南阳新野人邓绥太后,尊师重教,聚拢贵戚子弟70余人进行重点教育,教授经书。汉代南阳不仅郡学发达,私学教育也广为发展。据统计,“东汉南阳有私人教授11人,位居全国诸郡国第二位”。南阳人研究儒家经典蔚然成风,著书立说犹雨后春笋。如南阳人宋均,好儒学,精通《诗经》和《礼》,撰《孝经皇义》。刘珍,汉安帝永初年间,奉邓太后诏与马融和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关于刘珍作品,《后汉书·文苑传》记载有:“著诔、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
四
名人荟萃、人丁兴旺,是“汉兴南阳”的又一大鲜明特征。南阳古代历史上人才层出不穷、集中涌现,正如“藏龙卧虎”一词发源于南阳籍诗人庾信诗中一样,南阳确实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中国古代圣人中,南阳在两汉三国时就占了三人,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历史上的圣人认定标准,主要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学术或思想贡献以及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科圣张衡,是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和官员。他在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等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设计制造了大量精巧美观的木工机械,又被世人称为“木圣”。他制作发明的浑天仪,是世界上最早的观察星象的大型仪器,被称为天球仪的鼻祖;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开创人类研究地震的新纪元。为表彰他在科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医圣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创建六经辨证为主、理法方略齐备的中医临床医疗体系,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中医的灵魂所在,被奉为“方书之祖”。弘扬仲景文化,首先要弘扬张仲景志存高远、矢志不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崇学态度和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精神实质,把仲景文化挖掘深、研究透、宣传广、融合好,全面精准地诠释仲景精神、仲景文化和仲景价值,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影响力首屈一指的中医药文化品牌。
智圣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尊为“武侯”,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民间推其为“智慧化身”,以“智圣”誉之。诸葛亮“智圣”称号的形成是历史评价(始于三国)、文学艺术塑造(盛于明清)和民间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
南阳在研究和弘扬“四圣”文化的同时,最值得研究、最引以骄傲、最令人钦佩、最受人好评的还有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身于汉景帝刘启之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发被封为长沙王,封地在湖南长沙附近。刘发的儿子刘买被封为舂陵侯,封地在舂陵县(今湖南省宁远县)。由于舂陵地势低洼潮湿,刘买的后代刘仁(光武帝刘秀的堂祖父)在汉元帝刘奭(西汉第十一位皇帝,前48年~前33年)期间上书朝廷,请求迁徙到南阳郡被恩准。从此,南阳成为刘仁一族的新居地。刘秀9岁时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回到南阳依靠外祖父生活。由此,刘秀便有了诸多的南阳元素:史载南阳郡人;母亲娘家南阳人(《齐民要术》记载,刘秀外公樊重“世善农稼,好货殖”);从二姐家到洛阳上太学;避吏于新野,贩粮于宛;起兵于南阳;原配夫人阴丽华为新野人;大姐刘黄被封为湖阳公主;二姐刘元被追谥新野节义长公主。刘秀三个公主封于南阳:次女涅阳公主、四女淯阳公主、五女郦邑公主。毛泽东主席曾在东汉纪传体史书《东观汉记》上批注:“东汉光武帝、南阳人刘秀,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据《汉书》诸传记和《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时南阳籍官吏18人,大多任职九卿。《后汉书》诸传记统计,东汉南阳籍官吏多达154人,其中任职宰相27人,任职公卿侍郎38人,被封侯王120人。汉明帝刘庄为纪念其父光武帝麾下开国功臣,所设云台28将排行榜,仅南阳郡就占11人。由此看出,南阳在东汉百官公卿中有两多:一是宰相多,二是功臣多。两汉共有29位皇帝,设宰相213人。河南籍宰相在两汉中多达70人,基本占三分之一。东汉光武帝时共设了21个宰相,其中南阳8人,占百分之三十八。东汉二十八将前三位都是南阳人:新野人邓禹,刘秀称之张良、萧何,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宛县人吴汉,堪称东汉韩信,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冠军(邓州)人贾复,勇武见称,云台二十八将第三位。
南阳亦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人才库,陈寿《三国志》中记载的南阳籍重要人物多达50余位,文官武将和著名学者灿若群星。世家大族如邓氏、阴氏、孔氏、樊氏、彭氏、张氏等,其中邓氏家族最为显赫,贡献最大。望出于南阳郡新野县的邓氏家族开山鼻祖邓禹,贵为三公,封高密侯,谥曰元侯。邓氏家族与刘氏皇族有着近二百年的生死相依,据史载:“自邓氏中兴后累世宠贵,凡侯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担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邓禹的孙女、第六子护羌校尉邓训的女儿邓绥,于公元102年成为汉和帝皇后,《后汉书》等明确记载其在和帝之后临朝达16年之久。执政期间,她推行中尚方弩机等军事改革,建立历史上首个男女同校学堂,引导蔡伦改进造纸术,并推动张衡研制浑天仪,被誉为“皇后之冠”。
西汉时南阳郡辖36县,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人口194.2万人;东汉时辖37县,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时,人口243.96万人,为全国各郡之冠。
综上所述,两汉所兴在南阳,三国谋源卧龙岗,绝无仅有最辉煌。所以,“汉兴南阳”是南阳主题文化的最佳选择,也是对其他地区汉文化的一个既不类同又无可替代的独特单元。围绕两汉三国文化,突出“汉兴南阳”主题,在认识上高度统一,内涵上深度挖掘,地标上彰显特色,人物上倾力塑造,布局上众星捧月,产业上深度融合,宣传上创意独特,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终必将会使南阳成为与“北京明清文化”“西安汉唐文化”“开封大宋文化”遥相呼应而又独具特色的历史大文化格局。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就菜吃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