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一库碧水映初心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河南淅川:一库碧水映初心
作者:  卢晋荥 李金杭

  森林覆盖率达61.7%,宜林荒山荒地绿化率达95.8%,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行走在渠首淅川,满目绿意、蓬勃盎然。

  

  淅川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近年来,该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线,探索出一条水清民富县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铁腕护水

  

  筑牢生态屏障

  

  “如今这水,捧起来就能喝,清亮得很!”在香花镇宋岗码头,张小伟走在水库边,忍不住感慨。过去,张小伟是香花有名的“养鱼大户”,发展网箱近百个,在江面上搞着渔家乐,一年收入十来万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以来,淅川县取缔库区水上餐饮船及5万余箱养鱼网箱,家中三代以捕鱼为生的张小伟,积极响应号召,第一时间上交了渔船渔具,“上岸”办起了农家乐。

  

  不仅如此,面对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淅川“壮士断腕”:关停并转污染企业380余家,取缔汇水区内畜禽养殖场600余家……这些曾被视为“生计来源”的产业和设施,因威胁水质安全被果断清退,为一库碧水挪出了生态空间。

  

  拆,只是第一步。集山区、库区于一体的淅川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内石漠化面积达到125万亩,更有55万亩重度石漠化,影响水库水质安全。如何让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让岸线生机盎然?淅川全力向石漠化进军,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

  

  在大石桥乡,护林员石俊侠高举“防火宣传小喇叭”,穿山岭、钻密林,20年来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守护着这片“绿色长城”。

  

  “石头山上种树不容易,没有路,车上不去,只能肩挑背扛送苗上山,在石头坑里挖穴配土。”石俊侠说起造林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充满感慨。没有路,就人工挖沟、人工抬树;没有水,小苗不好活,就自创“酒瓶滴灌”法,让水慢慢渗入。

  

  通水以来,淅川县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创新合同化造林方法,累计完成人工造林50多万亩,沿库区打造5000亩以上石漠化造林点12个,治理石漠化38.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十二五”末的45.7%提升到61.7%,库区绿色屏障初步形成。

  

  点绿成金

  

  产业转型升级

  

  “每年七八月,全国各地的客商都会上门收购,咱淅川杏李的名声越来越响!”在老城镇叶沟村,种植大户陈峰刚刚装好一车杏李发往上海。

  

  老城镇21个行政村村村环库、户户临江,2016年以来,该镇大力发展耐旱、耐瘠薄的杏李产业,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同时,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点绿成“金”,生态富民。老城镇的杏李产业是淅川县生态产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淅川县大力发展生态林果产业,先后整合各类资金12.8亿元,发展柑橘、大樱桃、杏李等特色林果23万亩,生态林果产业带动库区10万群众增收致富。

  

  走进九重镇唐王桥村,蓝天白云下,万亩金银花布满山野。

  

  “金银花根系发达,具有保水固土作用,既不造成污染,又能帮助群众增收致富。”唐王桥村党支部书记高申豹介绍,该村引入福森集团中药材种植开发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年产值3亿元以上,金银花被群众称为致富增收的“金子花”。

  

  近年来,淅川县不断优化中药材品种布局,初步形成科学化育苗、标准化种植、规模化仓储、订单化收购的全链条产业发展格局。目前,该县中药材种植品种60余个,集中连片发展金银花、柴胡、迷迭香等中药材40多个,种植面积达14.7万亩,培育中药材种植企业、合作社、大户等经营实体80余家,近3万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发展,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生态惠民

  

  擦亮文旅名片

  

  “这里不但免费开放,而且水质干净,配备安全员,是暑假带娃的好去处!”在淅川湿地公园户外游泳场,游客周兰正带着孩子快乐戏水。

  

  坐拥丹江湿地、伏牛山余脉等优质生态资源,淅川夏季气候凉爽怡人,发展避暑旅游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该县实施植绿造景、提档升级,探索林旅融合模式,支持重点乡镇打造“林旅融合”样板。

  

  在马蹬镇,一条10公里长的“彩虹路”引人注目,道路两旁沿江长廊、农家乐星罗棋布;一辆辆观光大巴川流不息,络绎不绝……

  

  “这条旅游专线把丹江大观苑、八仙洞等景区游与苏庄村、石桥村等乡村游串联在一起,美观又方便。”如今,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马蹬镇共有108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同时,淅川县实施“旅游+、+旅游”,以多业态融合激活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做精民宿游,打造环景区、环库区等特色民宿集群,民宿经济成为新增长点。做优研学游,推出南水北调探源游、移民文化寻根游等主题旅游线路,建成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等研学基地9处,年接待量30万人次。做活美食游,以丹江鱼宴和荆紫关八大件为重点,打造上亿厚街和荆紫关明清一条街等美食街区。

  

  一串串亮眼的数字,丈量着淅川文旅发展的坚实步伐:全县已培育3A级以上景区6家、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集中培育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5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6个,发展农家乐700余家,带动2万余人端上了“旅游饭碗”。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7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47.8亿元,“渠首淅川,中原看海”旅游品牌越叫越响。(全媒体记者 卢晋荥 李金杭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