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内乡县大桥乡,晨风带着田野的清新拂过街道。在寅兴名品家具城门口,“8.8左右沙发节”的红色横幅格外醒目,几辆满载家具的三轮车正缓缓驶出,车斗里的床垫用帆布仔细裹着,车把上挂着的编织袋里,是刚给周边村子送货回来的师傅顺手买的新鲜蔬菜。这个扎根乡土的家具城,如今已是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家居管家”,而它的成长故事,正是大桥乡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从‘找上门’到‘送上门’,政府服务比自家亲戚还贴心”
“你看这门口的路,三年前还是坑坑洼洼的‘搓板路’,现在柏油铺得平平整整,货车进出方便多了!”寅兴家具城负责人周秋侠站在店门口,指着门前宽敞的街道感慨道。她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服务台账”,里面密密麻麻记着乡干部上门的时间和事项:“去年夏天暴雨,仓库漏雨,我们正着急呢,乡政府的同志带着维修队就来了,冒雨帮我们苫盖货物、修补屋顶,浑身淋得像落汤鸡。还有今年春天办营业执照年检,我们以为要跑县城好几趟,结果乡‘代办员’小张直接把表格送到店里,填好后帮我们跑腿办利索,前后没耽误半天生意。”
“把‘问题清单’变成‘服务清单’,田间地头长出‘营商沃土’”
寅兴家具城的“暖心经历”,是大桥乡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大桥乡党委、政府坚持“企业吹哨、政府报到”,把办公室“搬到”企业车间、项目工地,用“泥土味”的服务破解“成长中的烦恼”。“我们不搞‘花架子’,就盯着企业最盼、最急、最愁的事干。”大桥乡分管企业的副乡长介绍,乡里成立了“助企纾困专班”,由班子成员带队,每周至少两次到企业走访,像“走亲戚”一样听诉求、解难题。针对企业反映的“融资难”,乡里联合农商行推出特殊贷款政策,简化手续、降低利率;针对“用工荒”,乡社保所牵头举办“家门口招聘会”,把岗位送到村民家门口,并且发动全乡机关干部积极转发企业用工需求,目前已帮助120余名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
“营商环境好了,咱老百姓的日子也跟着‘旺’起来”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回不了家,现在在寅兴上班,晚上还能辅导孩子写作业,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家住大桥乡灵山村的员工张桂芝,一边麻利地给沙发套打包,一边和记者唠家常。她手里的活儿不重,脸上却带着满足的笑容:“老板人好,政府政策也好,上个月乡里还组织我们去县里培训家具安装技术,现在我不光能打包,还能上门给客户安装,工资又涨了500块!”
不仅是企业员工,周边的乡亲们也真切感受到了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变化。“以前买家具要跑县城,来回车费几十块,现在寅兴家具城就在家门口,款式多、价格实惠,有问题一个电话老板就上门,比去城里方便多了!”刚买了一套衣柜的南王村村民杨建国,开着电动三轮车来拉货,车斗里还放着给孙女买的小书桌。
夕阳西下,寅兴家具城的灯光次第亮起,映照着门前的广告牌,也映照着进出顾客脸上的笑容。不远处的田埂上,晚归的农民扛着锄头走过,和家具城门口卸货的工人笑着打招呼,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木材的清香。从“企业发展”到“群众增收”,从“政府服务”到“民生改善”,大桥乡用一个个“接地气”的举措,把营商环境的“软实力”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如今的大桥乡,田间地头稻浪翻滚,工厂车间机器轰鸣,乡亲们的笑容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书写着“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围着群众干,大家一起奔小康”的动人故事。(通讯员 刘航)
编辑:内乡县大桥乡人民政府李建伟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