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三日,晨光刚漫过车窗时,相机包上的拉链已在颠簸中轻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南阳网-光影中国网摄影师带着一身期待,朝着丹江岸边的八仙洞驱车驶去——那处藏在秦岭余脉里的溶洞,早被当地人说成活脱脱的“地下蓬莱”。

河南八仙洞地质公园八仙洞景区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马蹬镇丹江水库东岸,地处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渠首,楚始都丹阳故地,是淅川县委政府大力倡导创建的国家5A级景区——淅川丹江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有八位仙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
八仙洞的洞口是由八仙的八种法器构建而成,也被人称‘暗八仙’,这八种法器分别为:铁拐李的宝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张果老的鱼鼓、何仙姑的荷花,还有蓝采和的花篮、吕洞宾的纯阳剑、韩湘子的玉笛、曹国舅的朝玉笏。洞口建筑构思美妙,巧夺天工,给人一种奇幻而又真实的感觉。

进洞的刹那,暑气被一股清凉撞散。讲解员的手电筒光柱扫过,钟乳石便活了过来:有的如八仙围坐,衣袂似带薄雾;有的像玉笋破土,顶端还凝着千万年的水珠。最妙是洞内的光,红时如霞落深潭,蓝时似月浸寒泉,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却惊不散那份亘古的静。有人架起三脚架,对着聚仙厅的石幔长曝光,让流动的光在底片上织成银河;有人蹲在蓬莱阁的石笋旁,捕捉水滴坠下时折射的虹,仿佛要把时光的重量,都收进那一粒光斑里。

据景区导游介绍,八仙洞地貌是典型的喀斯特溶洞,形成于寒武纪,距今已有2亿多年的历史。该洞全长1000余米,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观赏面积20000余平方米,据专家勘探论证,八仙洞500米范围内共有13个洞,目前已经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有聚仙厅、蓬莱阁、瑶琳仙境、水晶宫、锦绣厅、洞天福地等6个溶洞,分别因“神龟背八仙朝觐观音菩萨”、“溶岩宏伟锦绣如到蓬莱仙境”、“幽静甜美宛若天上人间”、“晶莹剔透酷似龙宫”、“浑然天成的整块钟乳石屏酷似清末民初‘锦绣中华’版图”和“八仙得道成仙”而得名。

出洞时,裤脚还沾着洞底的潮气,丹江的风已顺着洞口石阶漫上来。洞口处是一处自然岩洞与宗教人文交融的静谧场景。洞口中央,观音雕像立于岩洞深处:金身法相庄严,衣袂以白、粉紫晕染,线条飘逸如流水;头顶宝冠、胸前璎珞细节精致,双手结印似在施愿,莲花座隐于水帘与绿植间,更添神圣气韵。雕像后方,天然岩洞岩壁纹理粗粝,青灰与褐黄交织的石色沉淀着岁月质感;水帘喷涌,似白练缠绕雕像,水珠飞溅时在光线里折射出细碎虹光,为肃穆氛围注入灵动。雕像底部,鲜绿植被从石缝间钻出,叶片上的水珠与岩缝渗出的幽蓝冷光相映,让“石之刚与“水之柔”“木之鲜”在此和谐共生。

整体洞口场景以幽暗岩洞为底色,雕像的明丽色彩与水帘的清透、绿植的生机形成强烈对比,既保留了自然地貌的原始野趣,又因宗教造像的加持,传递出“清净庇佑”的精神意象——仿佛观音在此 “观世间音声”,以水帘为甘露,抚慰每颗踏入此境的心灵。这般设计,既契合丹江八仙洞“生态+文化”的多元定位,也为游客开辟了一处“于山水间寻禅意”的精神栖息地,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在此间温柔相拥。

“八仙洞地质地貌兼中国北方溶洞和南方溶洞的特点于一身,既有北方溶洞的神秀的特点,又有南方溶洞高拔之特点。洞大而神秘,洞中有洞,洞洞相连,一洞一景。洞内石笋如林,石钟倒挂,石盾丛生,石鳍薄如蝉翼,石花晶莹剔透,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洞内采用声光电一体化技术,使溶洞绚丽多彩、仙雾缭绕、若隐若现,犹如进入梦幻仙境。”景区导游介绍八仙洞如数家珍。

上午10时许,一行结束丹江八仙洞行摄之旅,相机里已存了半框光影。回看屏幕上的片子:八仙洞的石笋沾着荧光,像从夜空掉下来的星;丹江湖畔的水波里,山影被揉成了流动的诗。总感觉,这趟行摄最妙的,不是拍到了多少奇景,而是在镜头对准溶洞的刹那,忽然懂了“岁月雕琢”四个字的分量;在目光掠过丹江湖畔时,才明白“山水有灵”原不是虚言。

洞府仙山!八仙洞天!八溶八卦八仙道道法齐天,一山一水一洞天天下无双!八百里伏牛丹江孕育八仙洞天,三千载始都楚风再续千里干渠!
归程途中,相机渐渐安静。但那些被定格的光与影,早已在心里发了芽——或许某天翻开相册,还能听见丹江的风,正从八仙洞的石缝里,轻轻吹过。

回望2025年丹江八仙洞行摄的盛夏履痕,心头温热与感怀仍如潮奔涌。值此幽韵未散之时,谨填《水调歌头》一阕拙词,聊以寄怀寸心,一抒当时未竟之胸臆。
水调歌头・游八仙洞
丹江探幽处,晓日渡云轻。驱车百里寻胜,仙洞启天惊。暗八仙开玄牝,寒武纪藏灵秀,钟乳列仙名。石幔垂星斗,水幕绕蓬瀛。
快门响,幽境寂,悟澄明。观音甘露垂洒,苔翠映光晶。曾记八仙论道,更有楚风承故,渠首润新程。且把烟霞色,长寄寸心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