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 曲梦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镇平县柳泉铺镇范营村通过"爱心食堂"建设与移风易俗深度融合,探索出一条"民生工程赋能文明实践"的乡村治理新路径。自2024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该村以"宣、治、带"三字工作法为抓手,推动红白事费用平均下降60%,封建迷信活动减少80%,成功获评"镇平县移风易俗示范村",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立体化宣传:让文明理念渗透乡土肌理。范营村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络,组建由村干部、乡贤、志愿者构成的宣讲队伍,通过"院坝课堂""田间讲堂"等形式,结合具体案例为村民算清"经济账":以红白事烟酒限价政策为例,单桌宴席成本降低200-300元,每场红事可节省1.5万至2万元。同时,利用乡村大喇叭每日定时播放政策解读,在文化广场LED屏滚动展播村民自编自演的短视频,以《简办婚礼更显真情》《节俭办宴新风尚》等本土化内容,推动"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理念深入人心。
制度化治理:构建移风易俗硬约束。该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修订村规民约,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烟酒价格不超过50元/盒,宴席每桌控制在300元以内,婚车使用不超过6辆,并建立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机制。从宴席申报到流程执行,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通过"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评估"闭环管理,有效遏制铺张浪费现象。
示范化引领:激活文明实践内生动力。范营村建立党员干部带头机制,32名党员率先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主动简化自家红白事流程,以实际行动树立标杆。同时,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儿媳"等评选活动,通过表彰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的先进典型,形成"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良性循环。2024年共评选出文明家庭15户、最美儿媳8人,相关事迹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广泛传播,营造出"学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
爱心食堂:文明实践与民生工程的双向赋能。作为移风易俗的创新载体,范营村"爱心食堂"每日为70岁以上老人及留守儿童提供免费午餐,食材来源于村民捐赠的"爱心菜园",厨师由志愿者轮流担任。食堂不仅解决了特殊群体用餐难题,更成为文明实践的重要平台:老人们在此组织戏曲班、书法课,孩子们在图书角阅读学习,志愿者通过服务积累"爱心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参与村集体活动。据统计,食堂运行以来累计接收志愿服务超2000小时,形成"敬老爱幼、互帮互助"的文明新风尚。
从"一村示范"到"全域推进"的治理启示。范营村的实践证明,移风易俗需要找准民生需求与文明建设的结合点。通过"爱心食堂"这一具象化载体,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实践活动,既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又推动了社会风气转变。正是这种"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治理模式,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编辑:网信镇平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