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治理现代化多维变革
□ 张定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八项规定为切入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重塑了党风政风,更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强化党的自我革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在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其政治意义远超单纯的反腐倡廉。从政治学视角看,执政党的公信力直接影响国家治理效能。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严重损害党群关系,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制度设计,如精简会议、规范公务接待、严控公款消费等,使作风建设从抽象要求转变为刚性约束。更重要的是,中央八项规定强化了“制度治党”的理念,不仅是一套行为规范,更是党内法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制度的完善。政治生态的净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优化市场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经济的影响最初体现在高端消费市场的调整上。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依赖公款消费的高端餐饮、奢侈品、高档白酒等行业经历阵痛。这种短期冲击倒逼市场回归理性,推动经济结构优化。从长期看,中央八项规定降低了市场交易中的“关系成本”。过去,企业依赖请客送礼、利益输送获取资源,导致市场扭曲。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后,企业不得不转向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市场竞争,从而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率。
净化社会风气,促进公平正义。中国社会长期受“人情社会”影响,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请托送礼等现象普遍存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约束公职人员行为,间接影响了社会风气,更减少了权力徇私和社会不公。过去,“走后门”“找关系”成为某些人获取资源的捷径,而普通群众则面临不公平竞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规范权力运行,使社会资源分配更加透明,增强了民众对公平正义的信心。此外,基层干部作风的改善,使干群关系更加和谐。调研更实、会议更少、文件更精,群众办事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得到缓解,社会矛盾相应减少。
培育新型政治文化,推动价值观重塑。文化具有强大的惯性,官僚体系中的“官本位”思想、特权意识长期存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通过制度约束,逐步改变了这种不良政治文化。领导干部调研更注重实效,文山会海大幅减少,形式主义得到遏制。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行为层面,更深入价值观领域。过去,“摆阔气”“讲排场”被视为身份象征,而今务实、节俭成为新的风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了“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政治文化重塑,为政治文明进步提供了深层支撑。
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成功,在于其“小切口、大纵深”的治理逻辑。它通过具体、可操作的制度设计,配合严格的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了“制度+执行+文化”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一模式已被推广至其他领域,如基层减负、“放管服”改革等。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体现的“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常抓不懈”理念,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这项制度的创新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一步,更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
(作者单位:南阳市委党校)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塑造新时代风貌和特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