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声琅琅,笑语阵阵。唐河县苍台镇于湾村的农家书屋,在这个暑假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孩子们的“快乐大本营”。
上午八点刚过,九岁的李小雨就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进了于湾村农家书屋。凉爽的空调风瞬间驱散了夏日的燥热。书架上,童话故事、科普读物等各类图书琳琅满目。几位小伙伴已经坐在崭新的儿童书桌前,在志愿者老师的辅导下认真写着暑假作业。这里,俨然成了于湾村二十多名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
于湾村地处唐河县西南部,三面环水。村中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暑期看护问题,一直是萦绕在村民心头的难题。
“往年暑假,孩子们要么独自在家看电视,要么在河边玩耍,安全隐患令人揪心。”村党支部书记于贝贝说,“今年我们经过研究,决定充分利用村部现有资源,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看护问题,免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一、书屋“变形记”,闲置空间焕发新生
走进改造后的农家书屋,舒适的环境让人忘却了炎炎夏日。五彩斑斓的儿童书籍整齐排列在新添置的书架上,涵盖文学、科技、历史、农业等多个领域。孩子们或在新书桌前专心写作业,或沉浸在书籍的世界里。
村两委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巧妙融入书屋,新增了儿童专用桌椅,并针对青少年需求,增配了科普绘本、红色经典等图书。
“我们仔细测量了空间,特意把靠窗的明亮区域打造成儿童阅读区。”村干部介绍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划分了安静的学习区和色彩丰富的绘本区,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天地。”短短一周时间,这个曾经利用率不高的农家书屋,便成功变身为功能齐全的“暑期托管站”。
二、课程“巧心思”,安全素质兴趣齐抓
“发现有人落水该怎么办?”7月14日上午,在于湾村农家书屋的“暑期课堂”上,一场生动的防溺水安全课正在进行。村干部通过真实案例剖析和互动问答,向孩子们传授自救互救技巧。孩子们踊跃举手抢答,课堂气氛热烈。
结合村庄三面环水的地理特点,安全教育成为托管班的重中之重。课程表上,防溺水演练、应急救护知识等实用技能培训占据了重要位置。
除课业辅导外,托管班还精心设计了多元课程体系:“红色故事会”讲述本地革命历史,厚植家国情怀;“非遗手工坊”教授传统手工艺制作,感受文化魅力;“田间课堂”带领孩子们认识农作物,体验农耕乐趣。这些课程既传承了乡土文化,又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
“我们的课程设计围绕‘安全守护、素质提升、兴趣培养’三大核心。”返乡志愿者刘静介绍道,“上午主要进行作业辅导,下午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三、志愿“集结号”,多方合力暖心守护
翻开书屋的值班表,一支由村干部、返乡大学生和“五老”人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分工明确。每天两名志愿者轮班上岗,负责签到、课业辅导和活动组织,确保托管站运转安全有序。
“小朋友特别可爱,辅导他们的过程,我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成长。”负责签到的志愿者郑佳音说。这位大学生志愿者每天从邻村赶来,已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小老师”。
于湾村探索形成了“村干部+大学生+村民志愿者”的特色服务模式。村两委干部带头轮值,返乡大学生发挥知识特长进行教学,村民志愿者则默默做好后勤保障。
“看到招募志愿者的通知,我马上就报名了。”大学生志愿者陈林表示,“能用自己所学帮助村里的弟弟妹妹,感觉特别有意义。我们设计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孩子们战胜恐惧,非常受欢迎。”
四、温暖“进行时”,孩子开心家长安心
“这里比家里凉快,还能和小伙伴一起写作业!”三年级学生王一一说着,从书架上取下《中华上下五千年》。他的奶奶感慨万分:“孩子爸妈都在外地打工,以前暑假最怕他到处乱跑出事。现在好了,有地方管着,还能学东西,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难题!”
自习时间,志愿者耐心地进行一对一作业辅导;休息时间,孩子们在图书角分享故事,欢声笑语不断。书屋还特别设置了“悄悄话信箱”,为孩子们提供倾诉渠道和心理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与归属感。
十岁的邓雯文把托管站当成了第二个家:“有老师辅导作业,还能和同学一起看课外书,真好!”学生陈勇安也开心地分享:“我在这里学会了剪纸,还认识了好多新朋友!”
傍晚时分,家长们陆续来接孩子。看着孙子兴奋地展示当天完成的绘画作品,村民李大爷欣慰地说:“以前暑假孩子不是在家看电视就是在河边疯跑,让人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个托管站,我们可省心多了!”
村支书深情地说:“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成长,承载着全村未来的希望。把农家书屋变成托管站,既解了家长们的燃眉之急,又为孩子们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这正是我们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底色。”
夜幕降临,书屋里最后几个孩子也被家长接走。村干部们收拾好书桌,又开始轻声商讨起第二天的活动安排,在忙碌的日常事务中,他们将继续用心守护好这片属于孩子们的“知识绿洲”与“快乐港湾”。(通讯员李昂)
编辑:周颖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唐河县祁仪镇:深化移风易俗 弘扬文明乡风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