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 钊
人生的长路迢迢,人来人往如穿梭的驿车,但总有些身影,因其独特的光芒而烙印于记忆深处,难以忘怀。公路交通题材小说的开垦者、笔耕不辍的武占文先生,正是这样一位以文字凿通精神通途的书写者。
7月5日清晨,武先生辞世的噩耗传来,短短两小时,卧龙区作协与二月河研究学会的同仁们便怀揣悲痛,手捧花圈,肃立于殡仪馆,向这位德高望重的名誉主席与顾问作最后的告别。先生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写到老”的执着追求,其作品与人品所散发的馨香,长久浸润着文坛,令人感佩不已。
武占文的人生本身即是一部厚重的小说。1975年,他投身原南阳地区公路总段工程处,近四十载春秋,躬耕于斯,亲历并参与了南阳盆地二十余座桥梁的崛起。其职业生涯的收官之笔,是2010年参与市中心城区首座横跨白河的宏伟大桥——雪枫大桥的建设。
从施工一线的泥泞风雨,到办公室的案牍劳形,再到收费处的迎来送往,武占文辗转于公路事业的各个岗位,最终在《南阳公路人报》的编辑岗位上沉淀下来。长年为他人作嫁衣裳,却在退休之际,胸中那团被岁月点燃的创作之火骤然升腾。半生亲历,深谙筑路架桥的万般艰辛与无上荣光,他真切感受到:正是无数交通人筚路蓝缕、胼手胝足的接力,才让条条天堑化作坦荡通途,让阡陌纵横变得宽阔、平坦、美丽而多样,极大地便利了苍生黎庶的出行,也强劲地驱动着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深切的体悟,化作了他独特的文学自觉——以公路的坎坷演变史为轴,以小说的笔力,勾勒新中国沧桑巨变的长卷。
笔墨之路,自此启程。为这宏愿,他沉潜于单位资料室的故纸堆中,埋首于图书馆的浩瀚典籍之间,不辞辛劳地寻访一代代公路人,打捞那些尘封的奋斗故事。烈日炙烤下的挥汗如雨,风雪交加中的搏命施工,泥浆裹身的疲惫身影……这些亲历的场景与工友们的血汗传奇,经过他饱蘸深情的笔触,最终熔铸为一部部沉甸甸的著作——《大路原》《期盼》《脚印》等。其题材之独特,立意之深远,令文坛巨擘二月河先生也为之瞩目,欣然赞道:“你写交通这个题材,有胆识!不好弄,但要弄就弄大的,有魅力!”
二月河先生更在为武占文作品撰写的总序中精辟指出:“闻知占文同志以小说的形式反映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公路行业,我为他的这种突发奇想和不懈努力派生出几分惊喜……现实中,人们在享受交通便利时,对筑路人的甘苦辛酸、牺牲奉献,大多一知半解。占文的小说,以时代之笔,追溯历史,烛照现实,引领我们深入交通人的精神腹地,使读者对这个文明而古老、平凡而伟大、光荣而艰辛、亮丽而惠民的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与由衷的敬意。其作立意高远,内容丰厚,情节曲折,叙述多变,贴近实际,语言通俗,地方特色浓郁,符合大众阅读习惯,读来引人入胜,好看!”
这番评价,不仅道出了二月河对交通事业的洞悉与期许,更是对武占文以文学烛照行业、以书香承载时代这一独特贡献的高度肯定。
武占文文思泉涌,墨香不息,以近20年的努力,接连创作出《畅通之梦》《地球龙》《路人可敬》《平民仕途》《欢快的车轮》等20余部近600万字的长篇小说及剧本。其中大部分已付梓出版,部分剧本更被搬上舞台,让筑路人的故事从书页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他倾尽心力,专注于公路题材这片文学的“拓荒地”,书写其间的血泪艰辛与无上荣光。中央戏剧学院王剑春教授由衷评价:“武占文,实为中国公路交通文学小说剧本创作之开山者。”
武占文德艺双馨,尤重文脉传承。他常以自身数十载的读书、编辑、写作修为,毫无保留地向青年后学传授创作“真经”。在卧龙区作协、二月河研究学会的座谈会上,他多次以“攻小说、瞄专题、具个性”等真知灼见指点迷津,慷慨传经送宝。他对卧龙岗文化园区发展、南阳府衙推介等文化事业的建言献策,亦显露出其深厚的学养与独到的文化眼光。其言行风范,深得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年一代文友的敬仰。
南阳文坛,群星璀璨,小说、散文、诗歌百花齐放;题材上,历史、乡土、军事、科幻等争奇斗艳。武占文以其毕生心血,为这片文学的沃土独辟蹊径,精心耕耘出“公路交通文学”这方葱郁而独特的园地。他的笔墨,不仅铺就了物质世界的通途,更在精神的旷野上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让这个姹紫嫣红的文学百花园,因这份沉甸甸的“路石”情怀而更加厚重夺目,生机盎然。②13
编辑:赵若雨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总有人值得长记——纪念武占文先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