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观寻古记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太清观寻古记
作者:  王 贵

  历来深山出俊鸟,静虚在乡间。


  听说宛城城北的潦河岸边,羊磨山下,有一个千年道观,位置奇特、地望神秘,是省级文保单位,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奇故事,我们便心向往之。


  初夏的一个清晨,怀揣着期待,我们开启了这次奇妙的探访之旅。


  家住观旁的一文友担任向导,一路上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为我们讲述沿途风光和太清观的悠悠往事。


  车行乡间,窗外成片金黄的麦田如金色绸缎随风翻涌,丰收的甜香裹挟着麦浪扑面而来。不远处的水田波光粼粼,村民们弯腰插秧的身影与嫩绿的秧苗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耕画卷。


  “眼下正是农忙时节,这一抹抹新绿,可都是乡亲们对好日子的殷切期盼。”文友爱家乡的话语勾起我们对乡村往事的层层涟漪。


  抵达太清观村时,远远望去,这座道观恰似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静卧于青山环抱、绿水萦绕之间。屈老师边走边介绍:“这道观渊源极深,唐朝时便有老君堂,到了明朝规模更盛,民国时期山门、玉皇殿等二十多间建筑错落有致。”踏入观内,岁月与战火虽留下斑驳印记,却无损明清古建的古朴神韵。斑驳的墙壁上,褪色的壁画仍在无声诉说往昔辉煌;古碑刻上的文字虽已漫漶,却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友轻抚石碑,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些历史的痕迹,就是最珍贵的创作灵感源泉。”


  太清观的选址也堪称一绝。站在观前,文友指着四方讲解道:“北连五朵山,南望武当山,道观建于隆起的岩石之上,恰似巨龟负背;对面翠岗蜿蜒而来,宛如螣蛇相迎,正是‘龟蛇合抱,北天玄武’的祥瑞之象。”听着这番讲解,再凝望眼前山水相依的绝妙布局,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深深折服。


  离开道观,我们前往西北部的狼背猪娃山。远远望去,两座浅山相依相伴,山坡上巨石堆叠,宛如一只栩栩如生的“狼”背着“猪”。友人的爱人忍不住笑道:“每次看这石头,都觉得它们像是活过来了,越看越有意思!”


  沿着青竹掩映的幽径,我们顺路来到文友夫妇的老家。古朴的院落里,一草一木都浸润着岁月的痕迹。文友带着我们参观老屋,眼中满是期待:“我想把这老房子好好修缮一番,以后做为创作基地,让更多文人墨客来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我们心中满是感动:“您这份心意,定能让太清观的魅力传遍四方!”


  离开太清观村,我们漫步至风景秀丽的“天鹅湖”。湖面波光潋滟,远处青山如黛,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湖畔餐桌上,特色美食香气四溢:金黄油亮的农家柴鸡冒着油,鲜嫩弹牙的小虾小鱼鲜香扑鼻,橙红流油的大鹅蛋更是让人垂涎欲滴。众人围坐,一路的见闻化作欢声笑语,随着湖风飘散。吃着刚出水的小鱼虾,大家由衷感慨:“这次太清观之行,既领略了历史古迹的深厚底蕴,又感受到乡村的烟火温情,不虚此行!”


  “天鹅湖畔是我家,太清观村美如画;山清水秀小江南,诚邀朋友来打卡。”文友向广大市民、网友发出真诚邀请。


  暮色渐浓,返程路上,太清观的飞檐翘角在夕阳下勾勒出优美的轮廓,与金黄的麦浪、绚丽的晚霞交织成一幅绝美的画卷。文友夫妇的盛情款待,为这场寻古之旅增添了无尽温暖。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道观,连同周边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不仅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更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难忘旅程,令人回味无穷。


  清幽在民间,智慧在民间,高手在民间。朴实的人间烟火也在人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桃花源里可耕田”,古人诚不欺也。(王 贵)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青绿淮源一颗珠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