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郑州6月28日电(记者 窦月华 纪佳琦)6月26日,“青春华章·豫你同行”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采访团走进郑州大学,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分享了如何系统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深入思考。
刘吕红指出,当前高校在推进思政教育时,需直面一个现实挑战: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内容存在知识点重复、递进性不足的问题。“必须构建纵向贯通的思政教育一体化体系。”她强调,破解之道在于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常态化教研机制,共同系统梳理各学段的核心内容与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的衔接点与深化方向。这样,各学段才能清晰定位,避免简单重复,让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都能接受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思政教育。
刘吕红强调,真正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必须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日常思政的紧密结合,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这其中的关键力量是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组成的“三支队伍”。她分析道,辅导员侧重日常针对性教育,思政课教师深耕理论教学,专业课教师精于专业能力培养。“虽然工作各有侧重,实则紧密相连。关键在于找到结合点!”刘吕红认为,需从工作性质、教育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深入探索,使辅导员工作有效融入、参与并协同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实践,构建系统化的协同育人运行机制。这不仅能提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精准度,也将极大深化辅导员管理服务育人的内涵。
如何让书本理论真正入脑入心?刘吕红提出的第三点核心方法是推动“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融合。“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绝不能成为束之高阁的理论,”她表示,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去转化认知、亲身经历,深刻体会理论背后的生命力与魅力。“当他们走出校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亲眼目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时,那种震撼会让学生‘起鸡皮疙瘩’。”刘吕红说,这种亲身获得的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她同样强调,这首先要求教师自身必须“走出象牙塔”。“老师如果不去了解社会,他的课程内容也会是干瘪、不生动的,即使掌握了理论,也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分析对象;如果不深入学生群体,就无法精准把握他们的困惑,同样找不到分析切入点;即便找到了对象,如果缺乏切身体验、深入思考和真切感受,也难以有深刻的剖析。”刘吕红认为,教师的学习必然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反复交互、深化研究的过程。
在刘吕红看来,当纵向贯通的一体化体系、“三支队伍”的协同育人效能以及“小课堂”与“大社会”的深度融合这三大路径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时,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而言,大思政课都将焕发出更加立体的质感、更强的针对性,呈现出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好态势。她总结道,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大平台”、“大协同”、“大成果”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她建议鼓励高校与中小学联合申报思政教育研究项目,共同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更倡导将理论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的日常现实生活场景,最终推动思政教育从单一主体、单向输出,向多元协同、立体渗透的高质量育人形态转变。
编辑:杨康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青春华章·豫你同行 | 育种专家殷贵鸿:沉下身做扎根泥土的种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