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新野鼓儿哼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难忘新野鼓儿哼
作者:  梁浩杰

难忘新野鼓儿哼

梁浩杰

  

  “书鼓一敲响连天,俺唱唱网络诈骗钱。河南省有一个新野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新野八景名胜地,汉桑小城天下传……”这是新野县民间艺人叶子立演唱的鼓儿哼《警民携手防诈骗》的唱词。

  

  “鼓儿哼”是流传在豫西南一带的民间小调,传唱于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鼓儿哼”道具简单,一人一鼓,加上两块犁铧板以及由六根竹竿扎成的支架,便能够登台演出。

  

  “鼓儿哼”演唱的曲目内容浩瀚繁杂,可分为长篇与短篇:长篇大书能够连续演唱几场甚至几十场;短篇则以300句为上限,或取材于民间故事,或是源自社会生活,抑或是大书中的节选。它以说唱巧妙融合的独特形式,娓娓讲述着家乡的故事以及历史的过往,旋律简单却饱含深情,词句朴实,却直抵人心。

  

  小时候,每逢农闲时节,村里的老人们便会围坐在村口的楝树下,敲起小鼓,哼起小调。

  

  “鼓儿哼”承载着我童年最深的记忆,也串起了那个年代独有的乡土风情。

  

  夏天麦子刚刚收完,空气中还弥漫着麦秸的清香。傍晚时分,村里的老槐树下,早已围满了人。说书人撑开由几根竹棍和绳子组成的软鼓架,架好铆了两溜银钉的凸圆红鼓,拿出那两片银光闪闪的半月形钢板,便 “叮叮”“咚咚”地敲将起来——这刚开始敲的是“闹场”鼓,用意有两个:一是催促未到的听众赶快到来,不要误了听戏;二是提醒已经到来的听众稳下神儿,戏马上就要开始。一阵鼓板之后,书场安静了下来,就连在听众间窜来跳去的孩子们也停止了窜跳,老老实实地坐在了大人跟前。说书人便停住鼓声开了腔:“哎——好了,好了,真好了!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我四十八板也打了啦,咱们也应该开场了。”

  

  开场白是说书表演的精彩序章。每当艺人轻敲醒木,四句定场诗便如珠落玉盘般而来。这短短四句,或蕴含哲理,或暗藏悬念,瞬间抓住听众的注意力,鼓声一起,便有人跟着哼唱起来。

  

  我蹲在人群外,仰头看着那些老人,他们的脸上布满皱纹,却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幸福。他们的哼唱声,像一阵轻柔的风,拂过我的耳畔,吹进我的心里。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土地的呼吸,听到了岁月的低语。

  

  有一次,村里来了个走江湖的艺人,带着一面破旧的鼓,敲敲打打,哼着“鼓儿哼”。他的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仿佛能穿透时光,直抵人心。他唱的是一段关于“孝子寻母”的故事,那词句朴素,却让人听得眼眶发热。“那年大旱田无粮,娘亲为儿去逃荒。一步三回头,泪两行,儿啊,娘去寻活路,你莫哭,莫慌张。小宝日日门前望,盼娘归来泪汪汪……”

  

  我那时虽小,却也被这故事深深打动,仿佛听到了他声声呼唤母亲的悲切。

  

  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电视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鼓儿哼”这种传统的民间艺术,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如今,回到家乡,已很少能听到那熟悉的鼓声和哼唱声。偶尔在某个老人的口中,还能听到一两句“鼓儿哼”,但那声音已不再如从前那般洪亮,而是带着一丝沧桑和无奈。

  

  然而,“鼓儿哼”从未真正消失。它像一条隐形的纽带,将我们与新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每当我们聚在一起,谈起童年往事,总会不约而同地哼起几句“鼓儿哼”。那熟悉的旋律,仿佛能瞬间将我们带回那个纯真的年代,带回那片熟悉的田野和村庄。

  

  白河,如一条银练般蜿蜒在新野大地的胸膛上,静静地流淌,滋养着两岸的土地与人民。在这片沃土上,孕育了无数民间艺人。而在这群艺人中,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叶子立,从事曲艺表演数十年,活跃于省内外舞台,主演多部长篇大鼓书(鼓儿哼)及评书,形成独特艺术风格,深受观众喜爱。他退休后担任非遗传承人,走进社区、校园开展大鼓书教学,培养年轻艺人,参与非遗展演、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传统曲艺与现代文化融合。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奋斗传奇,更是一部民间艺术在时代洪流中传承与发展的壮丽史诗。

  

  新野的“鼓儿哼”,是我心中永远的乡音,是我生命中最美的旋律。而那些曾经哼唱“鼓儿哼”的老人们,他们的身影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我心中最深的眷恋。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渠水弯弯向西流
下一篇:没有了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