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
编者按
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本期理论版由市社科联和南阳日报联合推出南阳市社科界部分专家的理论文章,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基层治理、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深入阐述,引领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聚焦“两高四着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南阳实践新篇章。
打造基层高效能治理“南阳样板”
□ 金晓玲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河南人口总量、人口密度、人口流动量都比较大,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必须扎扎实实加强社会治理”。南阳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效能治理”的擘画为引领,以“四议两公开”铸魂,统筹“四治”融合牵引、网格化托底等,聚力打造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南阳样板”。
以“四议两公开”铸魂,坚决形成贯彻新思想、执行党规党纪的三个自觉。“四议两公开”是发端于南阳基层实践的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实践证明,“四议两公开”这把乡村治理的“金钥匙”是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机制”,是推动“三农”工作、优化社会治理的“新准则”。我市要坚决扛起发源地重任,始终站在“两个维护”的高度,加强组织领导、深化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培训、注重总结宣传,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四议两公开”纳入了党的治国理政理念、成为党的法规制度、推动了党的基层社会治理,真正形成贯彻新思想、执行党规党纪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以“四议两公开”引领,聚力提升“四治融合”、网格托底的治理效能。要强化“四议两公开”在乡村治理中的内核引领作用,凡是涉及村级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事项、涉及农村三资管理的重要事项,坚持纳入“四议两公开”决策实施,让“党支部领导村民自治”“民事民议、民事民管、民事民办”“大事讲程序、小事讲道理、有事就商量”等长期持续。针对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将“四议两公开”的自治程序与法治规范、德治载体、智治平台和网格治理等融合联动,以自治增活力,以德治扬正气,以法治强保障,以智治添动能,实现党建引领与群众主体有机统一、价值引导与德治浸润协同推进、依法办事与普法教育相辅相成、科技驱动与制度革新双向发力,做到“党建+网格+大数据”,点对点、个性化、快速精准解决群众诉求,推动乡村治理从“单一管理”迈向“系统治理”。
以“四议两公开”强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的组织保障。“四议两公开”全面落实了党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领导,形成了党领导下的农村基层干部务实为民、依规用权、廉洁履职的长效机制,构建了党的领导、依法办事、全过程人民民主有机统一的乡村善治格局。站在“十五五”谋篇布局的新起点,我市要将强组织、优队伍作为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选育好党员、村民代表、网格长、网格员队伍,构建后备人才梯次培育链,夯实用好用活“四议两公开”的基础;要将提本领、强素能作为激活治理效能的关键,通过坚持运用“四议两公开”,倒逼基层组织和乡村干部提高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执行力,提升议事决策、服务群众、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的领导力,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要将严约束、强监督作为筑牢治理根基的保障,用“四议两公开”把权力扎进制度的笼子里,促进农村干部廉洁履职,让乡村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高效能治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推进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作者单位:南阳市党支部书记学院)
以文化繁荣为笔绘就中原新画卷
□ 翟远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南阳,作为河南的重要城市,同样拥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征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
把牢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文化繁荣新实践。政治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首要问题,关乎文化发展的性质和前途。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权,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组织社科理论界切实做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工作,充分认识这一思想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将这一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战略部署与具体要求落实到文化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全过程。
坚定文化自信,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连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与伟大成就,让我们更加有理由对自身文化充满信心。南阳,一座镌刻着中华文明基因密码的历史名城。从南召猿人的文明火种到黄山遗址的史前印记,从西汉都会的商贸鼎盛到万里茶道的枢纽风云,五千年文明脉络在此生生不息,滋养着南阳的城市精神根脉和风骨。南阳不缺优秀文化,我们要把坚定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着力点,回溯历史渊源,用镜头、笔墨、歌舞等形式传承历史文化,让南阳厚重的文化变得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让本地人熟知、让外来客品味,打响“南阳,一个值得三顾的地方”文化品牌。
赓续历史文脉,激活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新动能。文化自信在历史传承中坚定,文化血脉在交融创新中延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秉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理念,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合理化利用,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统筹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利用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充分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作用。近年来,河南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从匠人针线筐到数字工作室,从古代城墙到现代舞台,中原文化正生动诠释什么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化厚重、创新发展、开放包容的河南让中国魅力可感可知;南阳探索利用医圣文化园、月季博览会等IP打造“文化+生态+康养”的特色产业链,推动烙画、三弦书等国家级非遗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走进社区,实现“活态传承”。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自觉继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复古”“不守旧”,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加自觉的使命担当,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南阳农业职业学院)
在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中助推文化兴盛
□ 王 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南阳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尤其需要重视文化的力量,奋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南水北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动体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不断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全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积蓄文化动能、贡献文化力量。
强化精神认同,诠释城市文化。聚焦南水北调精神的孕育生成、内涵要义和时代价值开展宣传,引导人们参与节水爱水、保水护水、河道维护、植树造林等活动,既有利于自然生态保护,又强化了人们对南水北调精神的认同;通过在指定文化街区、景区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引导人们体会南水北调精神对塑造南阳城市精神、促进本土文化传承、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重要意义,增强人们对城市文化的归属感;通过主题党日、社区公益讲座等活动,让南水北调精神和城市文化切实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强化南阳精神认同、诠释南阳城市文化。
开发红色文旅,彰显城市形象。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彰显南阳城市形象,需要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南水北调工程创造了一渠清水永续北上的人间奇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馆等特色教育基地蕴含着丰厚的精神财富,也是重要的红色文旅资源。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围绕南水北调精神的宣传和弘扬,打造红色主题文旅精品项目,借助旅游、研学、研修等实践活动强化红色体验,运用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等数字技术,活化红色文旅资源,在入脑入心入行中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山水文化,形成城市品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塑造南阳城市精神,要充分利用南阳的山川河湖,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古今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体系,打造南阳山水文化、形成南阳城市品牌。山水文化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契合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将山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公共场所,能够彰显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有助于营造宜居生态环境,从而提升城市吸引力、影响力。要融入历史文化元素,把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诗词歌赋、名人逸事等与山水景观相融合,将古地质文化、汉文化、楚文化、中原文化等注入城市建设中,打造以南水北调精神为主题的山水文化形态,创造兼具自然之美与文化内涵的城市空间,从而提升城市的魅力和辨识度。
推进志愿服务,提升城市品位。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水北调精神与志愿精神相融互通,要在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中发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针对南水北调工程后续高质量发展,开展生态环保、文化宣讲、公益祭扫、社区治理等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守水、护水、节水,强化志愿服务宣传、完善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志愿服务管理,实现志愿服务的品牌化、专业化和常态化建设,进一步改善社风、民风,不断彰显新时代社会主义新风尚,在持续推进志愿服务中不断提升城市品位。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科技创新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郭永奇 朱九龙
2025年5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河南洛阳、郑州考察调研,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轴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现代制造业离不开科技赋能,要大力加强技术攻关,走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奋勇争先、开拓进取。
在南阳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要素,也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发展方向,是重塑我市创新版图与经济发展引擎最活跃的先导力量,更是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当前,未来产业已经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加快打造新增长引擎的关键领域,发展未来产业不仅有望培育形成一批千亿级甚至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还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发挥更大作为。我市应以开放和协同为核心,强调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创新资源的集聚、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和创新成果的共享,通过各方协同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体系建设的深度融合。
构建创新生态网络系统。在未来产业创新系统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市要通过政策支持营造有利环境,包括制定科技政策、提供研发资助、税收优惠等措施,为未来产业系统构建提供支撑;金融机构要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未来产业体系的创新生态系统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如技术转移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将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保护创新成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激发未来产业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我市未来产业体系构建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以用户为中心,开发满足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手段,深入了解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趋势,从而确定研发方向和创新重点;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引领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机会。这种需求导向的创新模式有助于提高创新的成功率,缩短产品从研发到市场的时间,加快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协同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我市未来产业体系构建旨在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要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我市现有产业中的应用,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发展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推动产业向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方向发展。
政策支持与金融激励是构建未来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制定科技政策、提供研发资助、税收优惠等措施,降低企业的研发风险,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通过风险投资、政府基金、信贷优惠等方式,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保障,降低创新的融资成本,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作者单位:南阳理工学院)
讲好南阳文物故事
□ 王晓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南阳应在深挖文物内涵上下功夫,讲好文物背后故事、讲好南阳故事,全面提升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水平,实施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
盘点南阳文物家底。南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文物资源大市,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地带,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五个突出特性;南阳考古实证了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南阳盆地自古就有人类居住,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岩(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六大类不可移动文物类别在南阳盆地均有遗存。在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南阳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5772处;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南阳登记馆藏文物达21.5万件,其中已经鉴定的三级品以上珍贵文物数量达1.7万多件。
阐释南阳文物价值。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南阳应加快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利用南阳名人等优势,盘活闲置古建筑,建立名人纪念馆;着力加强现有博物馆硬件软件建设,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和陈列展览提升;重点打造南阳黄山博物院、南阳市博物院、南阳汉画馆、武侯祠博物馆、张衡博物馆、张仲景博物院以及邓州、方城、唐河等县级博物馆提质升级;争取“十五五”期间再建成开放一批县级博物馆,实现每个县市区都有一个综合博物馆;大力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建成非国有博物馆50家以上。
文物全面活化利用。南阳应大力发展文物数字内容新业态,提供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的信息产品和网络服务;加强与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建立实习和实践基地,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以“四圣”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传统民俗活动为主题,结合声光电技术、3D投影、舞台表演等手法,策划实景演绎节目;加强与本地院校艺术专业师生合作,以社会实践、文化志愿者、文艺轻骑兵等形式,打造音乐剧、歌舞剧等互动式、沉浸式节目;构建大型演艺在景区、小型歌舞在城区的演艺体系;在文创产品开发上注重文化元素的筛选与文创产品相结合、陈列展览与文创产品相结合、非遗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实用型与实物型相结合,实现“移动的博物馆”“把博物馆带回家”“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到“让文物活起来”。
深度实施文旅融合。南阳在文旅融合上应围绕“两汉文化”布局产业、培育业态、打造产品;有序开发文物遗址,建设“南阳黄山、古宛城、汉冶铁”南阳遗址公园;围绕“生活化”,将汉代建筑、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文化精髓,融入旅游产品之中,形成汉文化茶馆、酒吧、演艺等休闲度假产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携手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南阳市博物院、南阳汉画馆等文博院馆,将南阳的玉文化、月季文化、红色文化、南水北调文化等特色文化逐步活化转化,推动文旅深度高质量融合。
(作者单位:南阳文物保护研究院)
编辑:贾红英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上一篇:抓作风建设最重要的是“讲认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