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如灯:13岁少女的千首诗词长征

扫一扫 分享到微信
诗心如灯:13岁少女的千首诗词长征
作者:  钱劭

      在河南省淅川县第二小学的校园里,每当晨曦初现,总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少女独自漫步,口中念念有词。13岁的董怀谦不是在背诵课文,而是在与千年前的诗人对话——这是她坚持了十年的晨间仪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能想到,这段被无数孩童机械背诵的诗句,在一个还不会说话的婴儿耳中,竟成了最温暖的摇篮曲。董怀谦的父母至今记得那个神奇的画面:每当录音机里传出古诗词的韵律,哭闹的婴儿就会突然安静下来,睁着清澈的眼睛,仿佛在聆听远古的密语。

      两岁那年,这个还说不清"爸爸妈妈"的孩子,竟然完整地背出了《静夜思》。邻居们啧啧称奇,却不知这背后是父母连续八百多个日夜的坚持——他们相信,诗词的种子需要在心灵最柔软时播下。

      2022年,四年级的董怀谦第一次站上河南省诗词大赛的舞台。当其他选手带着厚厚的备赛资料时,她的"秘密武器"却是一本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故事。"知道杜甫写《春望》时正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逃难,你才能读懂'国破山河在'的痛彻心扉。"她在赛后这样分享。

      那个暑假,董家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餐桌上的饭菜常常凉了又热,因为女儿背诗入了迷;深夜的台灯下,小女孩抱着诗集睡去,醒来第一件事又是继续背诵。母亲心疼地发现,女儿的枕头下总压着诗词卡片,连梦中都在喃喃念着"大江东去,浪淘尽..."

      决赛前的深夜,董怀谦突然高烧39度。当父母劝她放弃时,这个平时乖巧的女孩却倔强地摇头:"李清照晚年漂泊江南时还在写诗,我这点小病算什么?"第二天,她拖着虚弱的身体完成比赛,当"河南省诗词大赛一等奖"的奖状捧在手中时,滚烫的泪水终于决堤——这不仅是对才华的认可,更是对那份近乎固执的热爱的礼赞。

      获奖后的董怀谦没有停下脚步。她开始系统地研究苏轼,被这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诗人深深吸引。在读到苏轼贬谪黄州仍写出《赤壁赋》时,她在日记里写道:"真正的勇士,是把苦难酿成诗的酒。"渐渐地,同学们发现这个总是笑眼弯弯的女孩,言谈间常带着超越年龄的智慧。当有人因考试失利沮丧时,她会说:"李白说过'天生我材必有用'呢";当朋友为小事计较时,她又会调皮地引用"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最动人的画面发生在2023年寒冬。董怀谦带着七岁的妹妹在公园里玩"飞花令",两个小姑娘你来我往对答如流,引得晨练的老人纷纷驻足。"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围观的老人中,有位白发苍苍的退休语文教师当场湿了眼眶:"我教了一辈子书,没见过这么小的孩子能把杜甫的《春望》理解得这么透。"

      如今,这个诗词储备量近千首的少女有了新梦想:她要当一名古诗词教师。"很多人觉得古诗离我们很远,其实每首诗里都跳动着一颗炽热的心。"说这话时,她正指导妹妹临摹《多宝塔碑》,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宣纸上,仿佛给那些穿越时空的墨迹镀上了金边。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董怀谦用她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血脉中的基因。当她站在淅川博物馆为游客讲解楚文化时,那双发亮的眼睛似乎在说:看,我们的祖先多么了不起!而这,正是文化传承最美的模样——不是沉重的责任,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骄傲。

编辑:淅川网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

相关内容

中共南阳市委宣传部主管、南阳日报社主办 电话:0377-63135025 13603773509

技术推广合作 QQ:69500676 290428867 法律顾问:河南大为律师事务所 毕献星 任晓

豫ICP备12012260号-3    豫公网安备4113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