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 (通讯员曾慧)精研细磨淬师能,聚智赋能促成长 。5月 13 日上午,内乡县第六小学开展“小学第四集团校级联谊听评课”活动。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第四教育集团的八位授课老师及六小五六年级的语数教师将共研小学高年级的语数教学。
活动共设四项议程:观课品析—共赏精品课,感悟教学真谛;说课解意—由授课教师剖析设计思路,共享备课智慧;评课共研—听课教师深度研讨,碰撞思维火花;总结引领—由专家老师高屋建瓴,指明前行方向。
在“行走乾坤,放眼寰宇,争当文化小使者”的主题浸润下,路大幸老师匠心打造沉浸式文化课堂,带领学生搭乘知识的时光机,跨越万里时空,踏入神秘的埃及开罗,解锁金字塔千年文明的密码。
本堂课以培育非连续文本阅读素养与文学审美能力为双核心目标,通过环环相扣的情境化任务,点燃学生的探究热情。以“金字塔探秘手册”为载体,将《金字塔夕照》的诗意散文与《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图文资料编织成大单元叙事主线。课堂中,学生化身“文化科考员”在对比阅读中穿梭于两种文本形态——既沉醉于散文细腻的光影描摹,又通过图表数据解码金字塔的建造奥秘。通过绘制信息图谱、撰写科考日志等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非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更在文化探秘的过程中,实现了从文本解码到文明对话的深度跨越。
王静雅老师执教的《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课堂以“时空对话”为叙事主线,巧妙构建起一场充满未来感的思辨之旅。课程伊始,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震撼片段为引,瞬间点燃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奇思妙想,为后续的文本探究铺设沉浸式情境。
教学中,创新运用对比表格,将“未来与当下学习模式”的差异以可视化数据呈现,帮助学生清晰捕捉两种时空的教育图景。在“机器教师vs真人教师”的主题辩论环节,学生化身思想先锋,从情感交互、知识传递等维度展开激烈交锋,深度探讨科技发展对教育生态的影响。课堂现场引入AI图像生成工具,将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转化为具象画面,让科幻文学中的抽象概念跃然眼前。
课程结尾,精心设计分层作业体系:基础层通过改写片段巩固文本理解,进阶层围绕“科技伦理”撰写短评激发深度思考,拓展层则鼓励创作微型科幻故事实现创新表达。整堂课将阅读分析、批判性思辨与创意实践有机融合,不仅让学生领略科幻文学的独特魅力,更引导其在思维碰撞中叩问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关系,实现知识习得与价值思辨的双重提升。
郭含老师执教的文言文《杨氏之子》一课,以“品妙语、悟智慧、习表达”为教学主线,为学生搭建起一座通往古代语言艺术殿堂的桥梁。课堂伊始,郭含老师借助AI技术精心制作的创意视频,让“杨氏子”以生动鲜活的形象进行自我介绍,瞬间点燃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巧妙化解传统文言文本的理解壁垒。
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精妙对话,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剖析杨氏子应答间的“甚聪慧”——从巧妙化用姓氏典故,到委婉含蓄的应答艺术,每一处细节都成为品味古代语言智慧的切入点。同时,注重联结生活场景,创设“情景应答模拟”等实践任务,让学生在沉浸式演练中,将文言文中的语言智慧转化为实际表达能力。
课程尾声,巧妙串联《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等已学古文,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纵向梳理古代孩童的智慧闪光点,帮助学生构建起系统的文言文学习认知体系,既深化了对单篇文本的理解,又拓展了对传统文化中人物智慧群像的整体感知。
杨聪老师的古诗词诵读课堂,以“循法悟情”为核心,巧妙构建起古诗学习的深度体验路径。课前,通过唤醒学生对古诗词学习方法的记忆,为新知探索搭建认知架,帮助学生快速激活知识储备。
授课过程中,以多样化诵读贯穿始终: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等多元形式交替呈现,让学生在朗朗书声中初步感知诗词韵律与语言特质。教学环节层层递进,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学习方法自主解读诗词,梳理诗句大意,夯实理解基础;继而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诗中意象与情感脉络,针对诗词中的炼字炼句、情感升华等重难点,进行细致入微的点拨指导。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诵读、对比诵读等方式,以读促思、以读促悟,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触摸诗人的情感温度。课程尾声,巧妙引入主题相关的课外诗词,以课内两首诗为支点,构建“一带多”的诗词学习网络,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发散性思维,实现古诗学习从课内到课外的自然延伸。
“一课一世界,一步一成长。”四位老师以课为镜,映照出教育者的初心与坚守。诚如叶澜教授所言:“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 每一次的上课“煎熬”,实则是专业成长的“淬火”;每一滴汗水,终将化作学生素养提升的“甘霖”。感谢四位授课老师及背后团队的辛勤付出,四节课为我们呈现了不同的视听盛宴,优点毋庸多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艺术。我们深知:“知”与“行”之间,隔着躬身实践的鸿沟;“自己懂”与“让学生懂”之间,需架起方法引领的桥梁;“知识灌”与“思维生长”之间,更需探寻水到渠成的路径。
评课中,我们既看到了课堂中的“高光时刻”,也直面了教学中的“成长痛点”。教育本就是一场“且行且思”的修行,只要我们将今日的思考转化为明日的行动。关于未来的努力方向,其一,可适当创设情境,设计表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注重实践性学习,如跨学科学习等;其三,融入科技元素,巧妙运用以让课堂更生动。语文,既是历史的回响,亦是未来的预言。以诗意的匠心守护文化根脉,以创新的勇气拥抱教育变革,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
此次活动旨在为学校及集团的教学研究指明方向,希望各位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扎实开展教研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为培育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同时,再次感谢所有老师的真诚参与,愿我们携手并肩,在语文教学之路上深耕不辍。我们也将持续总结经验,完善教研机制,推动学校及集团的教育教学工作迈向新高度。期待下次再聚!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