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网讯(通讯员黄涛)5月15日上午,南召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走进校园,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旨在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涵盖了文物保护法宣讲、南召重要古文化遗址及遗产介绍、博物馆代表性文物讲解,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丰富内容。
在活动现场,南召县博物馆馆长贾齐超首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通过真实案例,生动阐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破坏文物需承担的法律后果,增强了师生们的文物保护法律意识,让大家明白保护文物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
南召县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同样吸引了师生们的目光。贾齐超馆长一一向同学们介绍,一级文物宋如意头型菊花纹瓷枕,采用绞胎、模印、刻画等复杂工艺,造型精美,是瓷枕类藏品中的精品;大型石铲由青玉制成,形制较大且做工精细,极有可能是氏族首领权力的象征,反映出南召在新石器时代农耕文明已达到相当高度。据介绍,南召县博物馆现存文物 1300余件(套),其中珍贵文物 500 件,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南召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南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随后贾齐超馆长着重介绍了杏花山猿人遗址,这里是中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五六十万年前,“南召猿人” 便在此繁衍生息。1978 年出土的古人类牙齿化石及大量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为研究人类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关键证据,该遗址在 2013 年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南召楚长城遗址也是一大亮点,2000 年以来,在南召多个乡镇发现的长城遗址,经专家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址 —— 楚长城,其中周家寨遗址是其代表,面积近 40 平方公里,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活动还涉及南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彩灯作为流传千年的民俗瑰宝,每逢节日,灯上悬挂着写满祈福语的纸条,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灯谜文化历史悠久,谜面巧妙,谜底涵盖历史典故、文学掌故、自然科学等丰富内容,体现了南召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底蕴;蓝靛布艺以其独特的靛蓝色调闻名,染料取自天然植物蓝靛,图案取材于自然和生活,不仅美观实用,还寄托着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
此次博物馆进校园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学到了文物保护知识,更深入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南召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家乡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编辑:科教新闻01 校审:王南林 责任编辑:刘婉 监审:吕超